李邕 端州石室记 碑文
《端州石室记》,唐代正书碑刻,李邕书。开元十五年(727年)刻于端州七星岩。石刻整体高l.07米,宽0.79米,正文连同标题、落款共18行,满行23字,共386字,落款日期是“开元十五年正月廿五日”。由于石刻中央偏左有一马蹄形印记,所以又称马蹄碑。马蹄形印记始见于宋初,至清朝末年,该石刻可见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见文字273字,连模糊但尚可辨认的31字在内,实存304字。书法疏朗峻拔,为著名唐楷之一。有影印本行世。
唐代开元十五年(727年),在宦海沉浮多年、富有才情的的李邕途经端州,被七星岩石室水洞的奇景所吸引,认为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间仙境”,触景生情,一气书成《端州石室记》。《端州石室记》是一篇山水美文,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倾向。李邕斥责了仙境的虚妄,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石室洞里面人间仙境般的奇异景致,并抒发了积极有为的政治情怀:“岂直避暑窟室,缔赏林峦,击石如钟,酌泉如醴;固亦转丹灶,掇紫芝,迹参寥之远心,惟习隐之幽致者也乎?”透过石刻有些模糊的笔划,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富有才情的官宦人生际遇与内心世界。
《端州石室记》也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书法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疏朗峻拔,纵横开合,结构严谨,风采动人。
李邕题书的石刻现存只有湖南长沙的《麓山寺碑》、陕西蒲城的《李思训碑》和此处的《端州石室记》。他擅长于行、草书,此石刻用楷体题书是流传于世的唯一杰作,成为七星岩的“镇岩之宝”。据说,此石刻拓本传到京城(长安)时,即时名动京城,使端州在京城有了名气。北宋书画家米芾评论他的书法风格曰:“举动倔强,礼节生疏。”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在《粤东金石略》中称石刻为上选之作:“丰容盛鬈,似太真不能为掌上舞。”
李邕题书《端州石室记》毕,余兴未尽,又挥毫书写了四尺大的“景福”两个字,镌刻在七星岩石室洞口右下壁。北宋熙宁年间,迁升为提点刑狱尚书郎的康卫重游端州,写下“天坠北斗星,人间书景福”(《游七星岩》)之句,将“景福”与“北斗”并列。后人干脆把石室洞改称为“景福洞”,连端州主要的堤围亦取名“景福围”。
端州石室记 碑文
日者,托宿秘篆,寄傲神府,撰奇讨异,注灵通感;冥搜海藏,遐瞩坤极。敞金阙,疏玉堂,河汉未睽其源,今昔尝聆其语。
乃若宛此山郭,介在江坟,薄人寰,腾物外,妙有特起,灵表秀开;绮田(石互)平,锦蟑壁立;肇允洞穴,延袤中堂。蹙(忄左)形以万殊,砑地势以千变,伏虎奔象,浮梁抗柱,激涛海而洪波沸渭,叠而群峰嵯峨。飞动逼人,屹耸惊视,密微微而三分地道,风萧萧而一变天时;窦乳练于玉颜,石床列于仙座,隔阂尘境,矫集福庭。
寂兮寥兮,恍兮惚兮,使营魄九升,嗜欲双遣;体若振羽翼,志若摩云天。秦汉之间,莫知代祀,羲皇之上,自谓逍遥。当是时也,慕名者执雌而退;徇物者守心而安;求道者诲而凝怀;书者陋古而默。
有若邦伯毕公,守恭广孝,闻(观国,政门尤迹;谈者不容于口,义心厚行,游者每于。故能吏修其方,人乐其业,流冗归心,介特又安。于是命友僚,挟琴酌,一歌一咏,以遨以游;莫不解榻于斯,张乐于斯。传五龙,遗土驷马,岂直避暑窟室,缔赏林峦,击石如钟。固亦转丹灶,掇紫芝,迹参寥之远心,惟习隐之幽致者也乎?开元十五年正月廿五日。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