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齐白石篆书一流
现代齐白石篆书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行,号白石,别署木人、杏子坞老民、寄萍堂主人、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初做木工,兼习书画,后以画像为生。1919年定居北京,以书画印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画院名誉院长。
齐白石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他的艺术才能全面,诗书画印均有杰出成就。尤其是他的绘画,在普通大众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与齐白石同时期的另一位大画家是黄宾虹。黄宾虹是曲高和寡,齐白石则是雅俗共赏。
相对绘画,齐白石的书法则要远离寻常的审美一些。齐白石的书法早期学何绍基,后来学金农,又学李邕、金农等。书法成就以篆书最为突出。其篆书与篆刻,为一体二翼。虽然一则是笔,一则是刀,但是他的篆书与他的篆刻彼此渗透。他以具有强烈个性的篆书入印,反之他书法的用笔则又带着明显的“刀感”。齐白石曾经自述个人印风的变化过程:“我的刻印,最早走的是丁龙泓、黄小松一路,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撝叔笔意。后见《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也为之一变。”可知这两碑,对齐白石的篆书与篆刻均有根本性的影响。
齐白石的篆书,主要来源于《天发神谶碑》与《祀三公山碑》。他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条“夹缝”。《天发神谶碑》是三国吴时期的一件碑刻作品。此书大刀阔斧,刀刻痕迹明显。篆书的结构,字势则方整,隶书笔意较强。如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评此碑:“若篆若隶,字势雄伟。”张叔未评:“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齐白石学《天发神谶碑》,正是充分发扬了这两位评者所说的特点。清末书法家徐三庚也学《天发神谶碑》,相比而言,齐白石是得了“神”,徐三庚是得了“形”。
齐白石篆书结体的奇崛,则是受了《祀三公山碑》的影响。《祀三公山碑》刻于安帝元初四年(117),它的结构非篆非隶,兼两体而为之。实则既有篆也有隶,并且伸展、夸张某些笔画,与同时期的简牍相似。齐白石正是从此中受到启发,将这种恣意率性的趣味化到自己的笔下。
我们看他成熟时期的篆书。这件篆书立轴()书于1938年(75岁),骨力雄强,气魄宏大,与我们惯常对篆书“篆尚婉而通”的审美,迥然有别。而是方方正正中,蕴含着古拙,似乎有一股子“愣”劲。此书之流畅,是用了近似于行草书的行笔节奏,有极强的书写性。篆书的书写过程本身,发展到邓石如是一大变,他是借鉴隶书书写的节奏感与笔意来写篆;到了吴昌硕又是一变,吴昌硕是以行草笔意来书写大篆;到了齐白石则又是一变,齐白石是以行草笔意来书写汉篆。相对于其他书体,行草是最能表达个人性情的微妙变化的。齐白石以行草法作汉篆,个人性情因而可以充分贯注于篆书中。齐白石的篆书风格,可以说是“汉篆的大写意”。
齐白石的刻印与书法一样,淋漓痛快,不作修饰。我们看他79岁时在花草工虫册上的自题篆书“可惜无声”(),与盖在上面的“悔乌堂”朱文印,其用笔与结构,真是如出一辙。这四个篆字,写来粗粗细细、长长短短、奇奇正正,一任自然。齐白石对这种天真烂漫的审美表达,既有出于本性的一面,也有自觉理性的一面。他有一诗《答娄生刻石兼示罗生》中就说道:“纵横歪倒贵天真,削作平匀稚子能;若听长安流俗论,汉秦金篆尽旁门。”他是从汉金文、秦诏版这一路中发现了秦汉的书印精神。齐白石的这种艺术观,无疑对后来的学习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