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 书法知识
书画 > 书法知识 > 篆书 >

金文的书法意义

金文简述

金文和甲骨文并存于商、周两朝,商代以甲骨文享誉,周代以金文著称。金文是指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又由于夏、商、周三代以钟鼎为贵重的器物。鼎属食器,又作为礼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钟是乐器,宴宾和宗庙祭祀等活动中都击钟奏乐。所谓“鸣钟召众,煮鼎为食”。故把钟鼎作为所有青铜器的总称,所以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青铜器铭文凹下去的阴文叫“款”,凸出来的阳文叫“识",因此金文又称为“钟鼎款识”。

金文产生于殷商时期,兴盛于西周。在甲骨文盛行的殷代,由于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器。战场上的戈矛、剑和生活中的各种器皿,都逐渐用青铜铸造。据专家考证,金文产生于商代时期,即二里冈文化时期,美国鲁本斯收藏的一件刻有“父甲”二字的二里冈时期的铜角,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青铜器。

商代早期青铜器铭文较少,一般只有一两个字,仅用来记录做器人的族名、名字或器主等。商代青铜器铭文书法类似甲骨文,瘦细劲韧,刀刻味较浓。代表作品有《戌嗣子鼎》、《司母戊鼎》、《司母辛鼎》等。商代金文虽少,却独具风格,或流畅瘦劲,或雄健奇伟,或朴拙凝重,开了西周金文之先河,为西周金文的全盛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崇尚礼仪,加上冶金工艺的发展和提高,礼器、乐器因之极盛,金文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已出土的西周金文数量十分可观,数十字以上的约在千件左右,数百字的长篇巨制也屡见不鲜。文字内容也转向书史纪事为主,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礼仪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

1.jpg

西周《小克鼎》(局部)

西周金文大多出土于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周原和丰镐以及陝西的宝鸡、临潼、长安等地。自西汉神爵四年(58年)首次出土《尸臣鼎》以来,历代都有重要的发掘。解放后,更有大量西周青铜器出土,著名的西周青铜器如:《天亡簋》、《大盂鼎》、《大克鼎》、《墙盘》、《毛公鼎》、《大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利簋》等,举不胜举。目前已见到的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有4000件以上,数量之多,丝毫不亚于甲骨文。

关于金文的记载、整理和研究,历代有不少专著,如吴大激的《簋斋集古录》、邹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容庚的《金文编》、古铭和徐谷甫的《两周金文选》等。

金文的书法风格

金文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中国书法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重要的书体,是典型的大篆。它上承甲骨文,下开秦系文字之先导,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书、刻、铸方法和技巧的不同,使金文和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在用笔上,金文明显优于甲骨文,它变方折为圆转,易纤细为粗浑,或圆或方,或曲或直,变化丰富,形式多样,为中国书法的用笔奠定了基础。在结构布局上,金文更加完美成熟,有的大小不拘,因地制宜,错落有致,自然美妙,有的端庄优美,和谐圆润,对称均匀,雍容稳妥:有的工整纯熟,流畅秀雅,含蓄饱满,气势一贯:有的行笔粗散,草率疏放,以险取胜,别具风味。

周早期金文。主要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继承了商代金文的风格,笔画肥美,有尖状肥笔,其形如刀或蝌蚪:有游动的曲笔,婉转多变,被称为波磔体,和甲骨文的方笔形成明显的对比。其笔法特点主要来源于商代的“族徽",多保留有象形文字的特点。结构无规律,字形大小、长宽、方國不等,字无定形,一字多写,合文是普遍现象。

周中期金义。主要指周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逐渐脱离了商代和周初的风貌,用笔上的肥美逐渐变为以线为主的中锋,象形和修饰意味也渐渐消失。方圆笔兼用,字形渐方,端庄匀称,章法谨严,通篇美观。至此,西周金文书法的风貌基本形成。布局上出现有界格,但有收有放,不被界格所约束,生动大方,自然多变。

周晚期金文。指周厉王、宜王、幽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图画文字完全消失。用笔道劲苍健,淳厚古朴,结构规律更强。字形大多取纵势,中锋用笔,自然圆浑,被称为“玉箸体”,是西周金文的纯熟时期,为后来的秦系文字《石鼓文》和秦小篆奠定了用笔和结字的基础。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