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起源于甲骨文
篆书起源于甲骨文等古代象形文字。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即大篆)、六国文字(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小篆",也称
"秦篆"。篆书,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
大约距今6000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彩陶上就出现了简单的文字,如“矛”作“↑”,“草”作“”等。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大汶口文化,也发现了一些文字符号,如“戌”为“”,像长柄的大斧;“炅”(音热),繁体作“”,简体作“”。大汶口文化距
今也五六千年。这些最初的文字,通过对物象的象形刻画来表达意思,是后来成熟的篆书的先声。
时光又流逝了3000年,华夏文明进人了殷商时代,人们把文字刻在兽骨龟甲.上,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引起学者王懿荣的注意,才逐渐广为人知。由于此类文字多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后人称此类文字为甲骨文,目前发现的单字有4000多个。商代晚期,青铜冶铸业发展迅速,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文字又出现在这些青铜器物上,内容多为记事和歌功颂德。到周代时,青铜器上的文字渐趋统一,结体拉长,章法布局也开始行列整齐起来。随着文字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字体形式也越来越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上,出现了鸟书、虫书,装饰趣味浓郁。这个时候又出现了《石鼓文》,传说为周宣王太史籀所写,所以也叫籀文,《石鼓文》的用笔结体已很成熟,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
古人把“铜”称作“金”,所以当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被称作金文”,又叫作“吉金文字”“彝器文字",由于这种铜器以钟、鼎为多,故又叫“钟鼎文”。现在,我们把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包括鸟书、虫书等,都叫作“大篆”;把秦始皇统-天下后,由丞相李斯省改确立的标准文字称作“小篆”。
生活中,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增多,文字也开始在实用之外,出现了向艺术审美发展的趋向。而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个性和自由是必要条件。秦诏版文字首先对李斯的标准小篆发起挑战,到汉代,标准小篆而外,又衍化出多种风格的“字体",如碑额篆、汉金文、摹印篆等,这些字体,隶书笔意大量掺人,有的甚至干脆就是隶的变体。其间虽有魏国的《三体石经》,刻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书体,以教学为目的,但由于过分讲究实用与法度规范而丧失个性,削弱了艺术性。两晋南北朝,行草大兴,遁世玩世和居土之风笼罩书坛,隶书绝少,篆书更是罕有人想起,直到中唐李阳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遂使秦代小篆至中唐而复兴。唐代擅作篆书者还有史惟则、瞿令问等,但大多失之于过度的矫饰与纤巧。宋代擅作小篆者也不少,有释梦英、文彦博、田仪等,延续李阳冰面目,成就不大。元代能写小篆的书家有赵孟频、吾衍、吴觀、周伯琦、泰不华、杨桓等,以取法李斯、李阳冰的小篆为正宗,也有把大篆的意趣融人自己小篆的,丰富了小篆的表现力。他们以传统的典雅美为追求,在创新发展方面没有大的突破。
明代个性解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大大增加。篆书方面,仍以“二李”为正宗,但也有书家积极变革。到了晚明,出现了赵宦光的草篆。朱简对草篆十分赞赏:“是古非今,写篆如神。”并受其启发创以草篆人印,促进了当时篆刻艺术的发展。
清代文字狱横行,许多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了金石考据,古代碑版不断被发现,篆隶书大兴,篆书书家的队伍也空前壮大,有王澍、杨法、邓石如、钱坫、洪亮吉、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王懿荣、徐三庚,以及近现代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罗振玉、章炳麟、叶玉森、丁佛言、丁辅之、董作宾、王福庵等。风格无所不包,甲骨文和金文占比很大,也可视作是一种回归。
商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甲,是指龟甲;骨,主要指兽骨。商人迷信,用甲、骨经烧炙后出现的裂纹来占卜吉凶,占卜后,将所占问的事和吉凶情况以及日后应验与否,刻在据以判断吉凶的“兆”纹旁。这些记事文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商代自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股商。盘庚以及他后面的小辛、小乙时期的甲骨文我们至今还未发现,因此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甲骨文是商代武丁时期的遗物,从武丁时期到帝辛时期(帝辛即纣王)共有200余年的历史。
武丁统治的50多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武T在股商诸王中也最为著名。随着他不断地对外用兵,商朝疆域也不断扩大,甲骨卜辞中对此有较多的记载。但自武丁以后,统治者耽于酒色,纵情享乐,腐化不堪,到商末帝乙、帝辛时已不可救药,一些最具实力的大贵族也不再支持纣王,许多小国趁机摆脱商朝的控制,周又趁机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终于取而代之。
占卜术在商代很为盛行,从天时、年成、祭祀、征伐到商王个人田猎、疾病等琐事,都占卜吉凶。尽管商代的文字还有金文、陶文、玉石文等,但由于甲骨文被大量、普遍地使用(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有10多万片,单字4000多),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这六种构成文字的原则甲骨文都已具备,足以说明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足以代表商代文字。
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将甲骨文的书法风格划分为五个时期:盘庚至武丁为第一期,以武丁时为多,大字气势磅礴,小字秀丽端庄;祖庚、祖甲时为第二期,书体工整凝重、温润静穆;廪辛、康丁时为第三期,书风趋向颓靡草率,常有颠倒错讹;武乙、文丁之世为第四期,书风粗犷峭峻、欹侧多姿;帝乙、帝辛之世为第五期,书风规整严肃,大字峻伟豪放,小字隽秀莹丽。甲骨文是象形性很强的文字,大部分为先书后刻。由于契刻工艺的特殊性,契刻者为了契刻的简便快捷,不断地对文字象形的成分进行简化、改造,从而使甲骨文的图画性大大降低,而符号性、抽象性则大大增强。刻小字时用单刀法,刻大字用双刀法,刻宽笔字则用复刀法。
这是一片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刻辞(图),刻在一片长25.3厘米,
宽25.2厘米的牛肩胛骨上。刻辞的内容大意为商王武丁祈问上天,其配偶妇好生子是否平安吉祥,还有关于卜雨和祭祀等的内容。
甲骨文刻辞已经有了初步的布局意识,有列无行、大小参差错落便是一个明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枚甲骨,所刻文字犹如一大群小蝌蚪,浩浩荡荡地向前方游去,稚朴、清新、可爱。从放大了的刻痕中可以看出,这枚甲骨用的是双刀刻法,所以线条中间会出现-一道深痕。在硬质的牛骨上刻画直线是最为省力的,但这里却常间以漂亮的弧线,而且有的点画中还有意识地表现出肥瘦、提按等变化,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相得益彰。面对甲骨,我们对古人这份“艺术”心思,不由得露出由衷的微笑。
股商甲骨是距今3000年前的古物,本身极易碎裂,又加上盗挖、发掘和流传等原因,现在发现的以小块碎片居多,龟背甲最大的长35厘米、宽15厘米,最小的长27厘米、宽11厘米;牛胛骨最大的长43厘米、宽28厘米。字数最多的一片牛骨,反面是干支表,正面是178个字的记事刻辞。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