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目帖高清大图释文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纸本,摹本,纸本。草书。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草书,11行,102字。信中王羲之表达了他对蜀地山山水水诸多奇景的向往之情。他期盼一登汶岭、峨嵋而畅游意足,并希望这个日子早日到来。《中国书法全集》评价《游目帖》“行、草书间杂,笔画遒劲爽利”。
游目帖全卷
游目帖释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游目帖大意:您信中所说的巴蜀山川的种种奇胜之处,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都没有记叙。您那儿山川奇异,更使人感到游览观瞻才能意足。可以成行,当请您迎接,如果迟误这一机会,真当以日为岁了。您镇守巴蜀,朝廷不会有调动之理。真想趁您还在巴蜀任上是与您一起登汶岭峨眉山而还,那才是不朽的盛事。
《右军书记》著录。此帖宋、明两朝皆在民间,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内府,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归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有,毁于火。内藤湖南曾为安达氏书跋。
此帖经过多次装裱,前后隔水缝间的收藏鉴赏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方。前隔水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题签下有一无名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钟盖唐之越公也。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此帖安达氏有影印本。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周抚,字道和,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浔阳。永昌元年(三二二年),为王敦爪牙。太宁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败,周抚等逃入西阳蛮中。太宁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三二六年)周抚为王导所用。兴宁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王羲之与周抚关系亲密,多有问讯。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题跋:王羲之《游目帖》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明代方孝孺题跋评价:“《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明代徐守和跋:“赞曰:书法至晋,体备前规。专美大成,绝伦于羲。畴能方驾,过钟迈芝。焕若神明,誉重当时。墨为世宝,异代同师。梁唐争购,博访无遗。兵火屡变,造物转移。民间剩迹,尽入宋帷。阁帖胪列,真伪纷披。元章刊误,始证临池。抚兹游目,别有神奇。非廓非填,枯毫脱皮。冷金古纸,松烟凤脂。行草兼挚,八法并施。龙跳虎卧,智果不欺。详考印识,薛氏长宜。绍朋道祖,首尾参差。贞观淳化,古玺在兹。一符半印,世远难窥。绍兴小玺,俨然四垂。宋末元初,流传阿谁?浦江郑氏,世守于斯。嗟予衰朽,何幸得窥?百计巧访,一朝获之。维彼定武,石上画锥。子固霅水,性命是期。况乎真迹,出以天倪。翩翩神采,古香凝眉。精妙既合,心手俱夷。天下至宝,清闭首推。宝晋墨王,品定永持。神倾裹鲊,气压送梨。匣袭逗灵,光怪陆离。卿云景曜,到处是随。”
游目帖局部图: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