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 历代书法作品
书画 > 历代书法作品 > 南北朝 >

云峰诸山刻石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魏碑大种有三, 一日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冈山、铁山摩崖。”《云峰诸山刻石》系指分布在山东掖县的云峰山、太基山、平度市的天柱山和青州市的百峰山的石刻文字。据近年来的调查整理,云峰诸山刻石概数如下:云峰山23种,太基山17种,天柱山7种,百峰山5种。除云峰山《重登云峰山记》,太基山《石人题字》、《云居馆山门题字》,天柱山《姚宝显造塔记》、《天柱山铭》 和《天柱山颂》等6种隶书,传为北齐郑述祖书,太基山《双钩白云堂》,书者无考,《双钩小白云堂》系后人仿刻,其余诸山刻石凡44种,前人多考为北魏郑道昭书。关于云峰诸山刻石的书写者,后人争议颇多。云峰诸山刻石以一个摩崖,石刻群的特殊形式,开摩崖群刻之先河。

郑道昭( 455~516),荥阳开封人,郑羲次子,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魏书》载“(僖伯)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 。出为平东将军,光州、青州刺史,加平南将军,谥文恭。郑道昭之父郑羲,“文为辞首,学实宗儒”。

郑道昭之子郑述祖,《北史》 载“述祖字恭文,少聪敏,好属文,有风检,为先达所称誉。历任司徒左长史、尚书侍中、太常卿、丞相右长史。齐天保,太子少保、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兖州刺史,迁光州刺史。”郑述祖与其父郑道昭为官皆“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民所爱。其时百姓有歌唱曰:“大郑公、小郑公,相去五十载,风教犹相同。”据史料记载,荥阳郑氏,自东汉以来,-直是望门大族,连荣不衰。及至南北朝,郑氏与崔、卢、王氏,同为北魏“四大家族”。郑道昭父子三代,都曾官光州(今山东掖县)刺史,光州大地无处不留下他们的足迹。政务之暇,云峰、太基诸山也常成了他们题诗镌刻的世外桃源,于是便留下了闻名遐迩、震烁古今的云峰诸山刻石。叶昌炽《语石》把云峰诸山刻石推崇备至,甚至发出“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的浩叹。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兖州刺史郑羲之碑》。郑道昭书。此碑有上、下碑各一,上碑在山东平度市天柱山之阳,无碑额,20行,每行50字。下碑在山东披县云峰山之阴,二碑皆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立。上、下两碑铭文大体相同,内容为记述北魏郑道昭之父郑羲的生平事迹。惟《下碑》较《上碑》多三百余字,今人言《郑文公碑》者,多指《下碑》。《郑羲下碑》,正书,51行,计1244字,字径约5厘米,有额正书:“ 荥阳郑文公之碑”。此碑书法高逸浑穆,笔力雄强,有篆隶遗意。其用笔以古朴淳厚的篆法为主,并参以隶意,线条道劲凝练。结字宽博,体势开阔雄健,独具风神。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此碑乃“圆笔之极轨”,并列为“妙品上”。

《论经书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于云峰山山阴之半山坡,郑道昭书。字面高312厘米,宽327厘米,字径约13厘米,正书,20行,计324字。首题3行,24字:“诗五言,与道俗十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一首。”此刻“魄力雄强, 笔法跳跃”,在云峰诸山刻石中可谓独树一帜,不仅篇幅大于《郑文公碑》,而且字径也3倍于《郑文公碑》。通篇依山就势,自右至左逐行增高,布局萧散,浑然天成,似不经意而又有其意趣,似无法度而又有法可寻,流露出书家对自然的挚爱,堪称刻石中的瑰宝。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