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摩崖刻经
五山摩崖刻经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与消纳,渐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在一般国民心中,佛教的观念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然而,北周武帝宇文邕出于统-北方的政治抱负,断然于建德三年( 574年)下令废除佛道二教,使“数百年来官私佛法,扫地并尽”。其影响之广,波及北齐。北齐特进骠骑大将军唐邕谓:“缣缃有坏,简策非文,金牒难求、皮纸易灭。”将佛经刻诸名山,实为保存佛经之大计。刻经的兴盛,客观上为书家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从而使摩崖刻石烙上了佛教的印记,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摩崖刻经书法风貌。山东泰山的《经石峪金刚经》和邹县的铁山、冈山、葛山、尖山摩崖最具规模,以其字多、字大、幅广和风格独具等特点,显示出非凡的艺术价值。本书将泰山和《四山摩崖》(铁山、冈山、葛山和尖山)合归为一类,称之为《五山摩崖刻经》。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之一大宗。《五山摩崖刻经》作为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形式,其意义远不在于佛家们“竭其才能,尽其敬诚”的精神境界,《 五山摩崖刻经》是佛化了的中国书法,是“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杰作。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称《泰山佛说金刚经》,在山东泰山南麓一块约6000平方米的花岗岩溪床上。书体以隶为主,间有篆、楷、行草笔意。经文共30余行,每行数十字不等,依溪床石势,其字大小不一,多数字为竖高35厘米、橫宽40至60厘米不等,现约存千字左右(图3- 10 )此刻未署撰书人姓名和刻经年代,有东晋王羲之、北齐王子椿、韦子深、唐邕、安道壹以及宋元人书等数说。清阮元《山左金石志》考为北齐天保间(550~559)人所书。后人多从安道壹书。此刻书法雄浑高古,凝重含蓄,结体宽博疏放,静穆平和,用笔圆劲浑沦,不露锋芒,带有浓厚的篆隶遗意。清杨守敬云:北齐《泰山石经峪》,以径尺之大字,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
山东邹县的铁山、冈山、葛山、尖山摩崖,俗称《四山摩崖》。这些刻石内容除佛经之外,还有一些题字和题名。《 四山摩崖》惟冈山刻经和一些题名的书法体式以楷为主,略参隶意,并且各刻风格有别,不知何人所书。其他三山刻经书法风格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相类似,推测当出一人手笔。从铁山《匡喆刻经颂》和尖山题名可确知这些巨幅之作当为僧人安道壹所书。《四山摩崖》的代表作有:铁山《大集经》、《 匡喆刻经颂》,冈山《佛说观无量寿经》、《入楞伽经》 ,葛山《维摩诘所说经》,尖山《文殊般若经》和《波罗蜜经》以及的零星题名、佛号等。
《铁山摩崖刻石》又称《匡吉刻经颂》。在山东邹县城北、铁山之阳一倾斜约45°的花岗岩石坪上,长约66米,宽约16.5米,此刻由《大集经》、《石颂》和《题名》三部分组成。《大集经》 长约33.5米,宽约12米,书体与泰山《经石峪》相近,皆在隶楷之间,经文排列匀齐,字间有界格,17行,字径一般为45~ 60厘米,个别字径达80厘米左右,现存800字左右。此刻用笔以圆为主,时有草、篆笔意,其线条质感含蓄、浑穆,富有张力。竖画、撇画的起笔处多按锋直下,楷意十足,转折处多寓折于转,筋骨内含。此外,个别笔画较少的字,常施以肥笔。其结体开张高峻,于平稳中见险绝。《石颂》长约17米,宽约3.5米,上端刻有 “石颂”两大篆字,字径约90厘米,下刻颂文隶书, 有界格,12行, 每行43至52字不等,字径约20厘米,现存500字左右。颂文有“皇周大象元年”( 579年)纪年及写经人“大沙门安法师者”等字,传为安道壹书。此刻用笔以圆为主,笔意蕴藉,每一字大都有一大长的主画,笔意含而笔势露,笔意敛而笔势纵,同经文书法相比,极富艺术感染力。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