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从宋太祖结束了五代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到宋徽宗时期,已有100余年时间,社会保持着相对的安定,经济生产空前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高24.8厘米,全长528.7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卷就精细、生动地给我们描绘了政和、宣和年间(111~ 1125年)清明时节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
画卷自右向左展开。画面开始为外城的景物,宁静的田野和村落,赶集的乡人和驮运货物的驴马。逐渐向内城接近时,商贾行旅增多,不绝于道。那些萌发枝芽的树木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春情。城郭的店铺,停泊的粮船,逆水行舟的艄公,俯身前行的纤夫,使人感受到宋代漕运的繁忙。在汴河狭窄处,一座巨木架构、没有一根桥柱的形如飞虹的拱形桥腾空而起。桥上车马行人,南来北往;桥下一艘准备通过的客船正在放倒桅杆,船夫们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得桥上行人聚集围观,成为全画的一个具有情节性的高潮。画的后段描绘人们穿街人城,来到繁华的市区街道。这里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酒楼店铺百肆杂陈,如一幅“百家技艺向春售,千里农商暄日昼”的画景。画面上土农工商、僧道卜医、男女老幼、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神态各异,应有尽有。全卷共画有人物550余人,另有各种牲畜50多匹,车轿、船只各20余乘(艘),官府宅第、酒楼茶肆、柴门茅舍30多栋。景物延至将近汴京中心时,画卷戛然而止,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幅画卷具有高超的艺术性。作者采用手卷的横式构图,通过“散点透视法”,铺排所选取的景物,将极为繁复的场景,处理得有条不紊而又富于变化。从郊外僻静处画起,逐渐过渡到繁华热闹,至拱形桥处形成全画的高潮,充分利用这个横向展示的视野,来描画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全卷以变化多端的线描为主,略施墨彩,朴实素雅,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艺术才能。
这幅画中描绘的,与有关北宋汴梁的历史文献的记载相符合,如《东京梦华录》中有关街巷、酒楼、饮食、蔬果等的描写,恰如是给这幅画所作的文字说明。画中的木结构拱形桥、人物服饰、房舍、街市、车船等,给后人提供了文字无法描述的形象资料,对于了解和研究宋代的经济、建筑、交通、服饰、习俗等,都是极其宝贵的。
《清明上河图》出现以后,影响所及,摹本、仿本不断出现,成为古代绘画中少有的现象。而原作遂成为历代帝王权贵彼此争夺的珍宝。据说明朝权相严嵩之子严世藩得知此画为兵部侍郎王抒收藏,便依仗其父权势向王抒强买,王抒不忍割爱,就请画工临摹一件送与严世藩。不久,严世藩知晓自己所得的是赝本后,遂生害人之心,最终导致了王抒被斩的悲剧。此后,此画收人皇宫民国初,流到关外。解放后,收归故宫博物院。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