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家的四位书法家分别是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繁荣强大的朝代,书法更是黄金时代。涌现了大批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唐立国之初,赖太宗之力,书坛即呈兴盛之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身体力行的书法创作,而且大力提倡书法,将书法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贞观元年,太宗诏设弘文馆,设书法一科,由欧阳询、虞世南执教,不仅倡导了全社会习书风气,而且提高了书法在诸多艺术门类中的地位。李世民还亲撰《王羲之传赞》,为唐代乃至以后的书坛树立了一个最高的审美 典型,影响至为深远。楷书在唐代初年就进入了 鼎盛时期,成就卓荦者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后人称之为“初唐四家”,“初唐四家”又与颜真卿、柳公权并称“唐楷六大家“。
欧阳询( 557~641 ),潭州临湘人(今在湖南长沙),字信本。在隋为太常博士,入唐为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欧阳询幼即聪悟绝人,博览古今。书法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用笔刻削劲绝,法度森严,平中寓险,受北方书风影响甚深。存世书迹甚多,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为代表。用笔方厚,骨力沉著,体势多取纵式,内紧外松,尤以左侧陡削、右侧舒展为特征,常将竖划上耸下伸以造势,故有“如山岳之耸秀”的美誉。其行书有《梦奠帖》、《张翰帖》、《卜商帖》等。用笔中侧并举,毫芒多露锐劲之意,行款不重丝牵映带,惟以单字俯侧取势,体现了崇尚质朴的本色。
虞世南( 558~638),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字伯施。隋时仕秘书郎,唐时为弘文馆学士,致仕后授银青光禄大夫。其书法深得唐太宗赏识,早年曾向僧智永学书,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本为南方人,在气质上更易接受王派书风,其书兼得羲、献之妙。而他又曾向隋之书家史陵学书,故又得北风浸染。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其楷书以《孔子庙堂碑》最为著名,其书汲取晋人楷法,用笔骨力内涵,遒丽韧健,结体端雅闲和,不作欹侧之势,但点划参差,开合有致,极富灵动之气。其行书以《汝南公主墓志铭》最著名,颇见《兰亭》风标,而于风韵之中又有气势。行草有《左脚帖》、《积时帖》,前者颇近大王,后者尤多小王风采。
褚遂良( 596~658),杭州人,字登善。官至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河南书初不显,虞世南去世后,太宗谓无人可论书,魏征遂荐褚于太宗,甚得太宗赏识,传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书研习之精熟。其书深得隋碑之髓,又参以虞世南、王羲之,体势更为宽博。到了晚年,他在书法上可说已经达到了一个至高至美的境界。如果我们将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褚氏的作品放在一起,就会明显地看到一种风格上的转变。如果说欧书体现出一种法度森严的理性之美,虞书体现的是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的话,那么褚书则是体现了笔意丰盈的华彩之美。《倪宽赞》可以说是褚书华彩之美的代表作。《倪宽赞》 ,正书,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5.6厘米,横576厘米, 50行,满行7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杨士奇等人跋记。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潇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之感。此外,还有《孟法师碑》、《雁塔三藏圣教序》和《大字阴符经》等传世。
薛稷(649~713),蒲州汾阴(今山西省境内)人,字嗣通。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薛稷为魏征外孙,家中多藏虞、褚之书,精心研习,遂以善书名世。楷书接近褚的风格,但更有清奇之趣,当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传世作品不多,以《信行禅师碑》较为著名。此碑为纪念信行禅师而立,越王李贞撰、薛稷书。神龙二年( 706 )立于长安。此碑书法瘦硬挺劲,媚秀华润,结字运笔瘦硬疏朗。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