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 历代书法名家
书画 > 历代书法名家 > 清代 >

清代书法四大家有谁?

从清朝入关之初至康熙朝,书坛主要表现为晚明书风的承续。以王铎傅山等为代表的晚明书坛活跃人物,以不同的身份进入清朝,他们各自的书法风格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并对清初的书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明末“华亭书派”董其昌的书风,在清代前期由于康熙帝的极力推崇,形成了以查士标沈荃姜宸英陈奕禧张照等为代表的一批帖派书家,他们均以董其昌书法为宗,延续着明末“华亭书派”的书风,构成清代前期的帖学派。继康熙帝“崇董”的帖学派之后,又有乾隆帝大力“推赵”的新时尚。上有所好,下有所从,于是学董、学赵,风靡天下,朝中士大夫更是趋之若鶩,临摹不辍。这一时期的帖学派书家,在师法唐、宋书风的基础上,多融入董其昌、赵孟頫书风,其代表书家有并称为“翁、刘、梁、王”的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以及梁嗽、铁保钱沣、成亲王等。这些书家主要以行、楷创作为主,从总体上看,仍然是董、赵书风的延续。嘉庆至清末,帖学急剧衰微,帖派书家极少,以戴熙、翁同和等为代表的帖派书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碑学思想的影响,他们已非纯正的帖学书家了。

QQ截图20221211101309.jpg

王铎( 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嵩渔等,河南孟津人。31岁时中进士,入翰林为编修。53岁时擢礼部尚书,未及赴任,清兵攻陷北京,乃南下金陵,任东阁大学土。次年5月,清兵南下,围城而逼降,王铎与钱谦益率百官出城降清。由此王铎一度颇遭非议,以致影响到对他书法的评价。王铎博学多才,善画山水与梅兰竹石,工诗文,书法最佳。其书法受王献之米芾的影响最大,由于其功力深厚,30岁前就已卓然成家。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长于布局,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和晚明其他书家一样,王铎的书法也充满了鲜明个性,尤其是他的纵横跌宕、虚实相生的草书作品,在当时书坛更是引人注目。王铎信笔所至的运笔结体方式,的确反映了他在草书创作上的高度技巧。晚清学者马宗霍曾说:“明人草 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该说是一流的。他的书法主要成就在行草书。其作品尺幅都比较大,起笔时喜欢用浓墨,线条雄健有力,章法奔放恣肆而又安排奇巧。我们很难想像一件奔腾跳跃、酣畅淋漓的草书作品可以由冷静的理性来控制,然而王铎就是这样。同明人徐渭、祝枝山的草书相比,王锋的过人之处在于纵而能敛。更重要的是,王锋对章法、结构的处理表现出了他一流的艺术自觉意识,他将元明以来以平正为主流的章法、结构模式加以改变,代之以欹侧和跌宕。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

傅山( 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明时未仕,入清诏授中书舍人,拒不受,以布衣自乐。傅山通医术,又能丹青,擅篆刻,尤以书法名世。少年时,受家教遍临晋唐人楷书,尤喜二王、颜真卿。偶习赵、董书,初喜其圆转流丽,临之几欲乱真,临真卿《争座位》等,得其精神。后以赵、董“俗媚”而弃之,又学《兰亭》,复于碑刻金石书中得其趣而潜化入神。傅山学识既广,复归心源,遂自成一家。他受晚明个性解放浪漫书风影响,针对清初赵、董书风的流行倾向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主张。这种书法观后来在清代碑学兴起的思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傅山行草书真率质朴,看似狂放怪诞,实则深通古法。他用笔淋漓,体势腾挪跳宕,反映了一种傲视流俗,以“真我”为尚的艺术旨趣和人格精神。傅山兼擅篆隶,重视从碑刻中吸取养分,由此“而悟篆、隶、楷一法”,堪称清代碑学的先行者。

刘墉( 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岩、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乾隆1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刘墉书名甚大,致使他的政绩、文章为书名所掩。其书由董、赵而遍涉各家,尤得颜真卿、苏东坡之神髓,自成家数。其书浑厚古拙、“貌丰骨劲”、“如绵裹铁”,尤与当时媚弱书风大相径庭。刘墉作书还以浓墨著称,墨质稠厚、光亮如漆,“以浓用拙、以燥用巧”,时有“浓墨宰相”之称。

王文治( 1730~ 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自幼聪慧,九岁即能作文。乾隆25年探花,28年授翰林院侍读,后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因水土不服辞官,曾一度主持杭州崇文书院。其书源于米芾、董其昌,后法二王,兼学张即之,得力于李北海,善以侧媚取势,行成了萧疏秀媚的独特书风。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云:“ 国朝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淡墨,这与他天然秀逸的书风相映成妙。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