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书画家扬州八怪是哪八个人
从雍正、乾隆至嘉庆前期,书坛形成了“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帖学由盛而衰,碑学不断兴盛,原来以帖派书法为主流的倾向逐渐被碑派书法所取代。扬州在清代前期已发展成为东南一带文化艺术的繁盛地区。到乾隆朝,这里已成为书画家集中的地方。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从康熙中到乾隆末,活跃于扬州的书画家就达一百余人。这些书画家们以其新奇独特的艺术风格异军突起,对传统的书画风格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康熙、乾隆年间,活跃于扬州一带的书画篆刻家,尤其是以金农、郑燮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和以丁敬、黄易为代表的“西泠八家”,他们以其充满个性的书法,对当时的帖学书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推动了书法革新的浪潮,开辟了中国书法史上篆隶复兴的新局面。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金农、郑燮、高凤翰、汪士慎、李鱓、黄慎等人大都兼善书画,在当时的书坛上行成了一个特殊的画家书派,其书风不为成法所園,或出入碑帖、或融合书画,对后世影响颇深。
金农( 1687~1763),原名司农,字寿门、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百二砚田富翁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博学多才,善诗词、精鉴赏、喜收藏、工书画。乾隆元年,经推荐赴应博学鸿词科之选,未中,遂周游四方。倦游归来,客寓扬州,以鬻书画为生。其书以隶为最,早期学郑籃,从《夏承碑》入手,50岁后学《西岳华山庙碑》,曾自云“会稽内使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由此可见,金农是清代提倡碑学的一位先行者。晚年他结合《天发神織碑》和《国山碑》,创就了墨浓如漆、如帛似简、用笔方扁、刚劲犀利的“漆书”。清江堤《跋冬心随笔》云:“先生书, 纯古方整,从汉分隶得来,溢而为行草,如老树著花,姿媚横出”。其隶书横画起笔多方形,其转折处不作提按转换,竖画及撇画起笔是汉隶笔意,藏锋而下。收笔处多不回锋,重落轻提,方中寓圆,集浑厚奇异于一体。其行书率意天真,一反常态,左高右低,用笔犹存隶意,取得了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艺术效果。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等县令,乾隆18年因赈灾忤上被罢官。晚年客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郑板桥为人洒脱不羁,为官清正廉洁,在扬州八怪中,他的名气最大。其诗、书、画均有高深的造诣,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他的书法从传统中脱化而出,深得宋代黄山谷之意,篆、隶、楷、草相融,且掺入兰竹笔意,大小变化、欹侧错落,形成了他的“乱石铺街”之势,自号“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在帖学盛行时代,郑板桥敢于冲破前人藩篱、突出艺术个性,给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