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生平和思想
王羲之是4世纪贵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在政治上.文学上、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上,都良有建树。尤其是他的书法创造,以宗师的地位耸立在书法史上,几乎成为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王羲之艺术地总结了前代的书法成就,继承遗产以资大力创造,推陈然后出新,创造出法度谨严、气象崭新的书法作品,表现了超逸不凡、人圣达真的精神境界,赢得了千古书圣之盛誉。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砑(今山东临沂)人,后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著名的士族家庭。自东汉以来,琅砑王氏就是一个声望隆重、代有杰出人物出现的贵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匈奴贵族政权南侵,俘获晋怀帝,俘杀太尉王街,攻破洛阳,晋军大部被歼。以王氏、谢氏为首的百家士族仓皇南渡,拥戴元帝偏安江左,建立起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从父王导,位居司徒,在东晋王朝的建立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司马睿(元帝)能够取得帝位,主要依靠了王导的支持。所以当他登上帝位受百官朝贺时,数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自然不能坐,坚决地拒绝了。王羲之另一位从父王敦,执掌着元帝朝廷的兵权。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任淮南太守,永嘉之乱时,他首先提出南迁政权的建议。当时人们说:“王与马,共天下。”道出了王氏-族极高的社会地位和隆盛的权势。王羲之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士家大族中,但他却不浮夸,不骄纵,不屠靡,而是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频,频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瞰,颛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周频时官至尚书仆射,他在宴会上把珍贵的食物牛心炙先割给羲之品尝,表现的是他对羲之的奖掖,同时也使人们对羲之刮目相看,有了新的态度。羲之“及长,辩赡,以骨鲠称”《晋书王羲之传》,改变了少年时期沉默寡言的样子,树立起了正直的性格。时人以羲之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羲之在当时士大夫中赢得了美誉。位在丞相的王导也十分赏识羲之。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家求婿,王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同上)。这个东床快婿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美谈,于中见出王羲之卓然不群、超凡拔俗的品格。
王羲之初上仕途,做了一位秘书郎。其时,征西将军庾亮请羲之任参军一职,王羲之于是做了参军,累迁长史。庾亮临终之时,向朝廷上疏称誉王羲之“清贵有鉴裁”,这就使朝廷对王羲之愈加重视,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同上)扬州刺史殷浩一向对王羲之评价甚高,此时便写信给羲之,劝羲之接受朝廷任命,为国家政治作出应有的奉献。王羲之于是拜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而又能弃虚务实。他认为:“政以道胜,宽和为本。”从根底上讲,是既尊重了政治运作的规律(“道"),又倡导着宽缓平和的政治策略。有了这个认识,很自然地,也便提出了执政者应当“修德补阙,广延群贤”的主张,要求执政者尚德爱民,察补行政的缺漏,广泛征引贤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使政治清明。正因为王羲之有如此正确、清醒的政治认识,所以他对现实也能揭其弊端,击中要害:“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南渡之后,东晋王朝偏安江左,朝廷无节制之力,握有实权的军政要员各行其是,地方官吏滥发兵役、徭役,苛捐杂税压迫得人民直不起腰来,“刑徒竞路,殆同秦政”,羲之为此痛心疾首。
王羲之在任职范围之内尽可能地推行比较清明的政治。《晋书王羲之传》载:“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开仓赈济灾民,上书争减百姓赋役。他对当时吏治的许多具体弊病也能一指摘 , 一方面在自己任内纠正,一方面抓住机会申述自己的政见。东晋士大夫多尚空谈,不理实务,王美之重实际,反对空谈。他曾与谢安同登治城,谢安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告诫他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王羲之生活清简,反对奢靡,他的名言是“食不二味,居不重席”。王羲之既有用世之志,但并不勉强自己必须建功立业。他性情恬淡,深知显贵不足恃,决不“贪冒苟进”。他有两句诗,很能说明他的人生态度:“争先非吾事,净照在忘求。”(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书王羲之传》称:“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这是因为世乱有才难用,也和王羲之的宗教信仰有关。钱钟书先生说:“《晋书》羲之本传记“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又《许迈传》记迈服气茹芝' ,学‘升遐之道',羲之“与为方外之交',并'自为之传,灵异之迹甚多’;羲之次子《王凝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则羲之所‘奉设’,乃“五斗米道‘’,《晋书殷仲堪传》、《郗揞传》、《何充传》亦记殷及郗氏兄弟奉‘天师道';是晋代士大夫不乏私事张鲁‘鬼道'者,王氏家风不孤。”(钱钟书:《管锥编》)王羲之既然信奉道教,那么他的恬淡性情、寡欲清心也就不难理解了。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称病去郡,“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晋书.王羲之传》)。终年59岁,授金紫光禄大夫。羲之诸子遵父先旨,固辞不受。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