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 书法知识
书画 > 书法知识 >

草书临的练习读帖

读帖

学习书法有句老话叫“心摹手追" ,所谓“心摹”就是用心去体会字帖中的各种特点和整体精神,也就是提高眼光。以“心摹”为先而后才是“手追”去提高书法技巧。当然这两者是一个交织的反复过程,有了体会再去写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书写时也会及时发现与帖子之间的差距,从对字帖表面现象的认识,深人到对规律的认识。这时又会发现新的不足,从而产生新的体会。

草书的读帖应当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读:

首先,在了解作者自然情况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揣摩品味,把握整体风貌。

草书的作品往往以大效果为主,也就是说“神韵”是第一性的,结构用笔都是为了表现"神的"服务的.草书体现神韵主要是通过情绪节奏和整体效果表现出来,所以在最初读帖时,最好不要斤斤计较于点划的形似,因为在整体没有感觉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到局部时,常会出现以偏带全的毛病,钻入“牛角尖”中。作品在整体上給人的面貌特征,往往是由一个一个局部中最有规律的表象集合。所以整体上有所认识以后,在具体分析中就可以体会到哪些是规律性的线条和构图,哪些是在规律性的线条和构图基础上的变格,哪些是精彩的部分,哪些是不足的,或者有毛病的不符合帖上艺术规律的东西。这样在学习中就会知道保留什么,去掉什么。例如我们学习《书谱》,打开以后第一个的印象,就是像张怀瑞在《书断)冲所说的“宪章(效法之意)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的感觉。的确,从整体的体势上来看是王羲之书风的继承发展,所以印象中有和王羲之书法一样的美感.但仔细地体会一下,则发现《书谱)有别于王羲之的“冲和飘逸" ,而以一种新的“俊拔刚断”的整体效果来表现的。而这种“俊拔刚断"意境的产生,并不是由于他的字形,而是由于他用笔的刚狠,在点划、线条的提按使转过程中绝不含糊.特别是他能将这种刚狠之力一直贯穿到字的最后一笔上(也就是说表象.上最后一笔较重而力足、气足)。在转折上,《书谱)转中带折转挫结合的方法也是造成“刚断"感觉的主要因素。像《书谱)转的使用,他并不采用轻线的放出,而在这最能引起人们]视觉注意的地方加重了刚狠的效果。同时,在转中又往往加人顿的因素,使得转和顿融为一体。就给人一种既自然又重狠的感觉。因此,可以说《书谱》的用笔整体.上来讲是果断流畅的,绝不拖泥带水.即使在顿挫提按非常复杂的字体中都能胸有成竹地处理。不愧被张怀罐说“工于用笔"。在这高超的笔墨功夫的运用中,他选择的流畅而俊美,以及在俊美流畅中的挺拔而刚狠.这正是由每一个局部的特征集合起来后给我们的整体感觉。当然,对于孙过庭是有不同意见的。所谓“过庭之书,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唐窦皇(述书赋)) ,这话虽然有些过分,但是孙过庭并不把变化运用于字形的表面,而是把变化压缩到字体的内部来进行,因此在《书谱》个别局部上确实有所谓“平"的感觉.所以在学习《书谱>时,应当知道这些局部并不是《书谱》的精彩所在,这样才不致于连他的弱点都学来了。

我们说,这就是整体读帖的好处,它不光使我们了解作品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支撑主要特征的一些局部的规律性。实际上这种整体的观念是符合艺术整体不可分割规律的.因为艺术整体就像一个生命体一 样 ,很多局部离开它所应当存在的空间,则会失去其意义。因而临习的第一步 ,必须全面地从神态上去感悟范本。

第二,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的方法,实则是对帖上特色的理性升华.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范本的整体规律,才解剖其各部分的。当然解剖的最终还是回到整体。

具体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对其线形、线性进行分析.

草书的用笔千变万化,笔划的表现也是变幻无穷的,因此对于笔划的分析往往要难于楷书。楷书中的横、竖、撇、捺,常常有规律可寻。而草书点划规律性的表现,是用笔过程中的节奏动荡。使转的强弱,提按的轻重,起伏的形态,运动的速度等等。每个书家,每本字帖,都存在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也就是他们用笔的规律性.例如王羲之的线条精美绝伦,准确无误,在使转中不露锋芒。线条节奏的起伏并不是很大,呈现出潇洒的心平气和的书写节奏.而孙过庭的节奏运动要比王羲之强烈,在用笔的使转中刚狠所以折转处常出现较重的顿挫,然而由于技巧高明而不僵、不尖。特别是竖长线往往较为急速犀利,但不飘、不滑.而怀素小草《千字文》,节奏十分稳健,用笔深沉,粗细变化不大,使转圆浑抽厚,意趣静远。以上三家笔划的种种规律都是由于节奏、提按顿挫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读帖中分析草书的具体笔划时,要跟随作者书写的路线、笔锋的走向,细细地体会作者在行笔中的轻重起伏的变化、顿挫提按的深浅和力度,从而悟出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笔锋运动的过程。在分析这一过程中,最好不要留心于范本中的某一笔上,而应从作品整体的用笔特点上去理解具体笔划的形态以及线条变化的规律。例如我们在前面所讲的《书谱》,气势一贯到底,而且越是到最后一笔越是狠、重. 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是从他的用笔总的特点中得到的。例如“穴处"(图1.jpg)二字,如果把眼光只集中在“穴”字上则不易体会这一特征。因为它与下一个字的笔意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应当把两字作为一个节奏点来看,而“处”字的最后一笔正是这种特征的表现。“彬彬然”(图1.jpg)也是如此。如果单看“彬”一字,则是要得出相反的结论的,但“彬”字的最后笔意在下两点上。这样看就不难理解这一规律了 。所以我们说读草书帖最重要的是抓住情绪节奏,因为他制约着用笔的跌宕样式,而跌宕样式直接影响着使转和线性。每个书家都有不同的情绪节奏,所以他们的使转和线条样式也就会出现不同,这些不同处正是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即其线条的规律。

当然读帖的线条分析也可以按照视觉的特征去分析,那就是在帖中把各种各样的起笔、收笔、中途笔、折转、挑、钩一个一个地集中起来加以对比,认清其形状和笔法的运动过程,体会这中间的同异,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但是在使用这种分析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经过还原,把分析得来的规律性认识,放到范本的具体位置中去,加入作品整体的节奏运行。不然的话,这种分析将是机械的僵死的,无法解释大量的具体现象。

由此可见对线条的分析与用笔运动过程的分析所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是从归纳、对比中得来的,而归纳对比的形式分析,也一定要回

到笔法运动的环境中去。两者应是完整结合的,不可偏废。形体、章法的分析在草书中线和线的组合构成单字,单字和单字的组合构成节奏段落,几个节奏段落的组合,构成整个篇章。因而在看草书结构时候,既要看每个字的构成,又要考虑到字与字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在张草书作品中并没有相同的字形,那么读帖时对范本中的字形规律应当如何去理解呢?我们说草书作品虽然不像楷书作品构图特色那样直接,但是每个作家在书写时,都有自己的构图审美习惯。在偏旁中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也有一定的用笔和结构习惯,只是没有楷书表现的那么精确。草书的偏旁虽有粗细、俯仰、大小等变化,如果把它们放到一个大的范围去看,其规律性还是很强的。所以在分析草书结构时应以一个较为宏观的眼光去看。

另外,每个书家在构图的时候,其字形是随着他相对固定的审美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平正;有的喜欢险绝;有的喜欢宽绰;有的喜欢严密.有的字形上紧;有的字形下紧;有的取横势;有的取竖势;有的字势大小放纵、行间渗透较大;有的字体较为整齐贯串成行。因而要想认识范本草书的结构规律,最好从比较宽的方面入手。可着眼于独体字、上下合体字、左右合体字、包围式结构等总体的方面去认识其结构的规律。如果像楷书样,只着眼于某一个具体的偏旁写法,那是很难下手的,会使临习者感到变化莫测、不好理解。

在草书读帖过程中,为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范本,最好找下同一作者的其它书作,或者和范本相近的其他书家的草书作品,作对比读帖。这样读帖的体会可以更加深刻,从而清晰地认识到所习范本的用笔、结体、神韵等特点。如《书谱》用笔特色是“俊拔刚断”,这一特点的认识是和王羲之以及智永、怀素等小草的对比中得来的,如果没有其它的书作与之比较,那么他的“俊拔刚断”失去了参照系数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对比中找特征,既可认识到草书的统一规则,又能理解范本的独特风格。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