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 历代书法作品
书画 > 历代书法作品 > 秦汉 >

元氏封龙山之颂 释文

元氏封龙山之颂 汉  佚名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56.4x83.3厘米

汉_佚名_元氏封龙山之颂.jpg

封龙山颂》是刊刻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十月的一方碑刻,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又称“封龙山碑”和“封龙山之颂”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原在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已下落不明,现有重立碑存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双龙寺。

《封龙山颂》无额无穿,碑文15行,每行26字,记述常山相蔡爚、长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龙山以求国富年丰之事。书法上,其线条圆实,笔力遒劲,波磔不甚明显,立体感强,有篆籀笔意;结体宏阔,博大雄伟,气象宏大,豪放中见凝重。

释文: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1.jpg内。磥硌吐┘名,与天同燿。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汉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延熹七年,岁贞执涂,月纪豕韦,常山┘相汝南富波蔡爚、长史甘1.jpg广川沐乘,敬天之休,虔恭朙祀。上陈德┘润,加于百姓,宜蒙珪璧,七牲法食,……┘圣朝克朙,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勑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1.jpg稷既馨,牺牲博硕。神歆感射,三灵┘合化,品物流形。农实嘉谷,粟至三钱,天应玉烛。于是纪功刊勒,以炤┘令问。其辞职曰:┘天作高山,实惟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嵯峨1.jpg峻,高丽无双。神燿┘赫赫,理物含光。赞天休命,德合无疆。惠此1.jpg域,以绥四方。国富年丰,┘穑民用章。刻石纪铭,令德不忘。┘

□□□□□元氏郎〔巽〕,平㯤李音,史九门张玮,灵寿赵颖,县令南阳┘□□□□□□□□韩〔林〕□□纵王。石师□文逪仲张川绛伯王季。┘

附记

在旧拓本上,第六行下空白处有后人所刻文字一行:董自英十七九月六日。

(说明:□,表示一个无法确认的字;加粗,表示碑作异体;〔〕,表示据上下文等所补文字;……,表示若干个无法确认的字;┘,表示分行。)

汉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水利灌溉尚不发达,农业生产的丰歉绝大多数是受天气左右的,雨量充沛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成。当时,人们认为兴云布雨的权利都掌握在名山大川之神的手中,只有经常祭祀这些山川之神,才能获得足够的雨水,农业才能丰收,国家社稷才能生存。据《汉书》记载,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至雍郊祀天地后,即诏布天下郡国:“修名山大川尝祀而绝者,有司以岁时致礼。”此后,各地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按岁时都要去奉祀山川之神。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获得足够的雨水,才会看到“农有嘉谷,粟至三钱”的丰收景象,国家政权、社会生活也由此才能得到保障。据碑文,从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至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封龙山的祭祀就停止了百余年,故祠应早已圮坏。所以常山国相蔡爚等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十月修缮故祠,请复旧祀,设祭,作颂,故立《封龙山颂》,希望封龙山的神灵能蒸云兴雨,与三公山的神灵、灵山的神灵协德齐勋。

书法上,《封龙山颂》的结体方正,较一般汉隶字形略方,但结字紧凑而有宽松之感,方正而有活泼之妙,隶法中有篆书遗趣,古意盎然。如第二行“处”字变隶书一般的上下结构写法为左右结构。第三行“旧”字基本上运用了篆书的结体,而用笔上则是隶书的笔意。第七行“时”字左旁“日”字变一般两旁并列的写法为向右倾斜,右旁的笔画大都表现出一种圆弧形的感觉,以配合“日”字的斜度。同时,用笔精细劲遒,直而不肆,弯而不柔,转折方圆皆备,悬针钝错并施,笔意和谐统一。如第三行“燿”字右旁上部用的是方笔而下部则是篆书用笔的那种“圆”,气韵高古,不是写“肉”一点儿就算“圆”了。第四行“典”字第三长横画,没有简单地做平直一线的处理,而是从起笔处开始,向上拱去,有一弧度,结体、用笔就顿时显得丰富了许多;“祀”字左旁中下一笔悬针垂露之意尽显,而其左右撇捺两笔却短促有力,截铁钝钉。此外,章法疏朗大度,密而不挤,疏而不散。全篇分段书写,下部更显空灵。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