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学识渊博,著述极丰,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嫌寸楮,人争珍秘。书法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已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传世墨迹有《城南唱和诗》、《七月六日帖》、《与会之知郡朝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