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人物画家阎立本驰誉丹青
人物故事画,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初唐时期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的说法,左相指在战场上屡立功劳的武将姜恪,右相就是指才能出众、以善画人物画著名于世的大画家阎立本。
阎立本(?一673),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唐高宗初年,官拜宰相。阎立本与其父阎毗、兄阎立德三人都是当时闻名的艺术家,所以阎立本的艺术,受家庭的影响不少。但他非常重视从前人的作品中吸取养料,从不盲目崇拜。据记载,他曾到荆州(今湖北荆门)去看六朝大师张僧繇的壁画,初见之下颇不以为然,认为张氏不过是虚得其名;第二天,他又去观赏,发现张氏毕竟是“近代佳手”,画作确有可取之处;到第三天,他再去细看,才真正领悟到张僧繇作品的妙处,感慨地说:‘名下定无虚士。’于是一连十几个昼夜在此研究揣摩,不忍离去。由于阎立本善于学习,广泛吸取前人经验,重视人物的内在精神表现,所以其绘画创作进步很快,被人赞为“阎师张(僧繇),青出于蓝”。如张僧繇曾有过《醉僧图》传世,因为唐初僧道矛盾相当尖锐,故道士们也常拿这幅画来嘲笑和尚,和尚们难以忍受,就“聚镪数十万”,请求阎立本作《醉道图》,来反讥道士。这幅画重着色,全画共19人,除数个侍从和怀抱婴儿的女侍官外,尽是一些酒徒:有的昏昏然眯眼垂首;有的伏地大睡;有的以袖掩面,仰身而卧;有的伏地俯首,似呕欲吐,神态生动,醉味很浓。因此,时人以这幅杰作,同张僧繇的《醉僧图》相媲美。
阎立本在绘画创作上,道释、人物、山水无所不能,而最为擅长的是政治题材的人物画。他为唐太宗李世民、虢王李元凤画过肖像,被称为冠绝古今。李世民肖像还被人传摹在元都观,供人瞻仰。阎立本还奉李世民之命,于武德九年(626年)作《秦府十八学士图》。在贞观十七年(643年),作《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为唐初名相、名将画像,用以彪炳他们的功勋。现陕西麟游县文化馆,还保存着相传为宋人摹刻的唐凌烟阁功臣画像的残石,由李世民为每个人写了赞语。其他还有《魏微进谏图》、《北齐校书图卷》、《职贡图》、《西域图》、《异国斗宝图》、《昭陵列像图》、《永徽朝臣图》等,当时誉为妙迹,可惜这些画作,几经沧桑变乱,大都毁佚。保存至今的比较典型的作品有:
《历代帝王图》,今存13图,画两汉至隋代的13个帝王像。画家对形象的塑造,并不停留在一般的描写上,而是根据每个帝王所处的时代、经历和个性,作了精心细致的刻画,如汉光武帝刘秀的自恃,魏文帝曹丕的敏锐,晋武帝司马炎的深沉,陈宣帝陈顼的平庸,陈后主陈叔宝的无能,隋炀帝杨广的昏聩等等。对那些在历史上有过一番作为的开国之君,画得“貌宇堂堂”、“威武英明”;而对那些亡国之君,就画成“萎靡不振”,不仅在精神状态的刻画上,以至服饰装束均有所不同。显然,作为一个宫廷画家,阎立本从拥护统--,赞扬治世的立场出发,使这幅作品具有“前代帝王得失,以为鉴戒”的作用。此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步辇图》,又名《唐太宗步辇图》,今所存者为宋代摹本,藏故宫博物院。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遣使臣到唐都长安议婚事,唐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嫁之。《步辇图》以简练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图之右侧,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三名宫女分别在前后撑扇和持华盖。画的左侧站立着三人:最右者身穿红袍,当是唐朝廷的礼宾官员;中间拱手肃立的是禄东赞,表现出敬畏的神态;最左的一人身穿白袍,可能是朝中翻译官。在这幅画中,画家有重点有分寸地刻画了不同人物在这场面中的各种动作与表情,因而十分逼真传神,形象地说明了汉藏两族的密切联系和友好历史。
阎立本的绘画技巧较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唐代张彦远评价他的作品“六法皆备,万象不失”,被时人号为“丹青神化”,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成就。他把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由“迹简意淡而雅正”向“细密精致而臻丽”发展的绘画,逐渐推进为“焕烂而求备”的唐代绘画,起了先导的作用。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