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摩崖刻石珍品有哪些
清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将南朝与北朝书法分属渊源不同的两大流派。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有石刻与墨翰两大类。南朝书法主要成就在尺牍, 北朝书法主要成就在刻石。摩崖刻石书法,是指攀缘山崖、石壁刻就的书迹。汉代有隶书《开通褒斜道刻石》、《大吉买山地记》、《石门颂》 、《西狭颂》、《郁阁颂》 、《 杨淮表记》等,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摩崖刻石书法兴盛时期。至南北朝,有南梁《瘗鹤铭》,北魏《石门铭》,北魏、北齐的《云峰诸山刻石》和北齐、北周的《五山摩崖刻经》等摩崖刻石书法,形成了我国书法史上第二个摩崖刻石书法的兴盛期,亦可谓其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书体与汉代作品不同,尤其是字数之多、尺寸之大、幅面之广,皆独具特色。
瘗鹤铭局部
“南北二铭”系指镇江焦山南梁的《瘗鹤铭》和陕西褒城北魏的《石门铭》。“二铭”为同一时期的两件摩崖之作,南北辉映,极尽浩逸。
《瘗鹤铭》于南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刻于丹徒(今江苏镇江)焦山西麓之雷轰石摩崖上,后因山石崩場,坠落于江。至北宋年间,冬季江面枯水,才有人在江滩上发现此铭,-时摹拓、研究蔚然成风。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冬,由谪居镇江的曾任江宁、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历时三月,将《瘗鹤铭》从江中挽出残石五方,遂就其存字进行剔垢清理,排列行次,并置于焦山定慧寺大殿左侧,建亭加以保护。至1961年,《 瘗鹤铭》又移置焦山碑林。《 瘗鹤铭》高235厘米,宽204厘米。铭文原近200字,现存93字,其中全字81,残字12。《瘗鹤铭》 为南朝仅有的摩崖刻石,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黄山谷对《瘗鹤铭》评价很高,他说:“大字无过《瘗鹤铭》”。明王世贞云:“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清杨守敬《平碑记》云:“山谷一生得力于此,然有其格无其韵,盖山谷腕弱,用力书之,不能无血气之勇也。”《瘗鹤铭》铭文自左至右书写,在历代刻石书法中是极为罕见的。其书体虽为楷书,参以篆、隶、行之笔意,雄健苍古,筋力内蕴,笔道浑厚,已见楷书日益成熟,反映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代风格特征。其结体由中宫向外作辐射状,显得宽博舒展,字与字之间错落疏宕,将结密与宽绰这一对矛 盾和谐地统一起来,极尽变化之妙。宋曹士冕《法帖谱系》云:“焦山 《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
《石门铭》刻于北魏永平二年( 509年)正月,楷书,28行,行22字。铭高244厘米,宽304厘米。王远撰文并书,石师武阿仁凿字。其内容为记载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开复陕西褒斜栈道之事迹。《石门铭》 书法随势书写,笔通篆隶,作真如草,用笔刚柔相济,点画瘦劲凝练,结体疏宕欹斜,飞扬潇洒,堪称北碑超逸一派代表之作。其行笔向右上方略仰,以侧取势,字之主干,中心部位均表现为宽大方正,而四周可任意伸缩的笔画,如长横、撇、捺、直勾等往往作超出常度的四周伸展,使字之体态尤其显得舒畅,用笔尤其显得飘逸,再加上字距、行距也超乎常规的疏朗,从而造就了其书法奇逸、洒脱的独特风神。南北朝刻石书法,在风格上一方面继承了汉隶的朴厚雄强,另-方面又有奇逸洒脱的时代风貌,《石门铭》 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此铭云:“飞逸奇浑, 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于《石门颂》、《孔宙》等碑”,并将它列为“神品”。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