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造字法六书究竟是什么
所谓“六书”,指的是古代对汉字编码规则进行系统阐释的--套理论。六书理论,大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汉代。“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篇内容是说,保氏有一个责任是以“道”和“六艺”教育“国子”。其“六艺”之五就是“六书”。但《周礼》编者未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东汉郑玄注《周礼》引大司农郑众的话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这个解释是否是周礼时代人们对六书的解释,已经不得而知,但东汉还有班、许两家对“六书”的解释,则较郑氏之说更为有名。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许慎的说法最权威,后人也多用其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见,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文解宇·序》)。
班固、许慎、郑众三家说法虽有区别,但从师承关系看,实际同出一源。班固之说源于刘歆《七略》;郑众之父乃刘歆弟子;许慎是贾逵的弟子,而贾逵的父亲也是刘歆的学生。三家说法的不同,可能是理解上的出人。或者是有意要对前辈观点进行修正。传统的六书理论,大约就是以东汉三家之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符号学角度看,传统六书理论基本与汉字的编码规则相符。
1,象形
汉字的编码规则之一是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就是弯曲、曲折的意思。“随体诘诎”,意思是说,汉字象形字的编码,要求符号将指代对象的形状描绘下来,而且要根据对象的形体特征进行描绘,方圆曲直,要随物变化。“日”要画成圆的
1.象形
汉字的编码规则之一是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就是弯曲、曲折的意思。“随体诘诎”,意思是说,汉字象形字的编码,要求符号将指代对象的形状描绘下来,而且要根据对象的形体特征进行描绘,方圆曲直,要随物变化。“日”要画成圆的“",“月”要画成缺的“”。日、月两字,就抓住了这两个对象的最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地描绘。汉字中,山川水火、牲畜禽兽、草木虫鱼,大凡指代具体事象者,多用此法进行编码,有关学者将它分为象形、象事和抽象字三类。象形字的编码,是由图像符号经过抽象,最终演变为象征符号。
2.指事
汉字的编码规则之二是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见,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说,汉字指事字的编码,要求用指示法将符号指代对象描绘下来,使人一看就能认识,认真观察就能知道符号本意。如“上”、“下”,二字、是表示抽象的空间概念的,古人将二者分别画成“”、“”、“”画的是某个平面,或某个空间,“”为指示符,表示在某个平面,或某个空间之上(下)。再如“本”、“末”二字,“术”为某棵树,是象形字,“一”为指示符,一指木的下端为根,即“本”字的本义。一指木的上端为梢,即“末”字的本义。指事字符基本表示的是抽象
的东西,抽象的东西难以进行具体的直接描绘。所以,指事字符的创造使用的是指示法而不是描绘法,它往往借助于象形符号作为造字基础,但它仍然是独体字。
3.会意
汉字的编码规则之三是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说,汉字会意字的编码,要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成字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符号,表示一定的意义。“谊”同“义”,“撝”同“挥”"。“武”字和“信”字,在许慎看来,“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所以都是会意字。对这两个例字的理解是有争议的。如果说,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的话,那么会意字的编码特点是从独体走向合体,它是在独体字已经相当多的情况下开始创造的。有象形会意和象意会意两大类,前者如从、比、采、森;后者如尖、歪、尘、劣等。
4,形声
汉字的编码规则之四是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说,汉字形声字的编码,要求用某一事类的字符作为
形符,用音同或音近的字符作为声符,“形声相益为字”。重新合成一个新字。“取譬”意为拿来作比拟。这里指拟声。‘江’、‘河’均为“水”、故取“水”作形符,‘江’音“工”声、‘河’音“可”声。其他如“金木水
火土”五行之字,各取其类作形符,于是创造出大量的形声字,汉字中约80%是形声字。形声字编码的最大特征是引进了标音符号,这种造字方法的发现和广泛使用,是汉字编码史上的一次突破性进展。
5.转注
古人认为,汉字的编码规则还有转注一类,“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这条规则的含义很不清楚,故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授”是指几个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相注解。例如‘考’和‘老’都属于“老”部,“老、考也”,“考,老也”,读音相近,意义相通,因而可以互相注解或训释,这就是转注。对转注是否为造字方法,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一书列举了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九种看法。这是一个争论了一千多年的老问题,需要说的前人几乎都说过了,今天想要弄清转注的原意已不大可能。陈宗明认为:“从汉字编码的角度看,转注可能仍是个重要问题。班固把六书看作‘造字之本’。其中包括转注,那就意味着转注也是一种重要的造字方法,并非可有可无。”并且推测“转注可能同假借一样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法’,即零编码。那么什么样的编码方法能同假借相提并论呢?似乎只有引申.”以引申为转注,实肇始于清朱骏声“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授”论(《说文通训定声》.
6.假借
古人认为,汉字的编码规则还有假借一类,“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说,假借字的编码,要求在没有某一事象记写符号的情况下,借用一个和这个符号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符号作为替代。“也就是说,口语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书写这个词的字,于是借来一个同音或近音字符作为这个词的能指,以寄托这个词的所指。”例如,县令的“令”字和长辈的“长”字,就是从同音字‘令’和‘长’借来的。“假借”实际上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法,有关学者称之为“零编码”造字法。
传统的“六书”,作为汉字的“造字之本”、是建构汉字符号编码体系的基本理论,一直受到历代汉字学家的高度重视。直到今天,“六书”理论作为汉字构造理论的核心。虽然它受到时代学术等条件限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尽管现代语言学、文字学理论都异常发达。但没有一种理论能跳过“六书”理论单独解释汉字的编码规律。不管是古代杨慎的“四经二纬说”(《六书索隐》),段玉裁的“四体二用说”(《说文解字注》),还是现当代唐兰的“三书说”(《中国文字学》)、陈梦家、裘锡圭、詹酆鑫等人的新“三书说”(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詹酆鑫《汉字说略》),都没能摆脱“六书说”的范畴。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