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 书法知识
书画 > 书法知识 > 篆书 >

毛笔篆书的书写

从现今资料来看,最早的具有完整体系的汉字是甲骨文,经过金文石鼓文发展到小篆。名称的界定往往滞后于字体的产生与流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某一种字体的名称也会有不同的称谓。习惯上,我们现在将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和先秦石鼓文)统称为大篆,以区别于秦统一后的小篆。本节以字体变迁与篆书书写风格流变为线索,简要介.绍篆书书写的基本技法。

甲骨文

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人们崇拜祖先,信仰鬼神,占卜和祭祀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人们对于狩猎、战争、疾病、生育、农事、天气等内容都要预先占卜,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巫师利用乌龟的腹甲或牛、鹿等动物的腿骨进行占卜,再将问卜的结果书写刻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后人统称为甲骨文,又叫卜辞。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具有完整体系的汉字。

1899年被发现,从那时开始,刻有字的商代甲骨不断在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到今天总数已超过15万片。与此同时,对甲骨文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并产生了一门具有国际影响的专门学科“甲骨学”,也涌现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一批著名的甲骨文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于是人们将他们合称为“甲骨四堂”。“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照片及拓片,释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jpg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线条瘦硬、坚挺、爽利,富有立体感。因其文字的载体是龟甲和兽骨,而运用的手段偏重于刀刻,又因为甲骨文的最早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史称“殷墟”,其内容多记如征伐、祭祀、祈祷等卜兆和记事的文字,因而又称殷墟卜辞”或“殷墟书契”。根据目前文物界、考古界及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甲骨文的生成大致有四种表现形态:(1)甲骨文是先书写(有墨迹)后契刻; (2) 甲骨片上书写而未刻的墨迹; (3) 在同一甲骨片上书写而没有全部契刻,同一甲骨片上既有刻辞又有墨迹; (4)不用书写,直接奏刀上骨。契刻的刀法有单刀和双刀(也称复刀)两种。单刀契刻,类似篆刻上的冲刀(单刀),用刀简洁,轻重分明,线条爽利,天真烂漫,流畅自然。双刀契刻,与篆刻上的冲刀切刀并用类似,分两刀完成,起第一刀稍靠墨迹的一边留有书写时的笔意刻过去,第二刀再靠另一边刻。在用刀上往往是起笔比较轻,中段比较重,收刀时较轻,使线条含蓄、遒劲、丰腴、静穆。

从单刀与双刀契刻的甲骨文线条形态来看,契刻时的用刀比较快捷爽利,且刀法不拘一格。比如直点、横点、斜点的不同用刀,转折时多用方刀或另起刀成方折,线条的曲直和弧形变换,极大地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形态,初步具备了书法的审美意识。

学习甲骨文的书写应该注意,虽然甲骨文线条挺拔、坚硬、爽利,甚至长弧线条由于多刀接刻完成而多有折笔,但在书写时仍然要体现毛笔和纸的关系,而不是刀和骨头的关系,要做到直中带曲,转折相生。因此,在追求挺拔、坚硬、爽利的线质特征和具有浓厚象形意义的体势特征的同时,更要强调毛笔书写的自然韵致,笔法、墨法顺畅自然,使书写出来的甲骨文充满鲜活的魅力。清人宋曹说:“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泳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做意。”这段话正适应了甲骨文风格表现的要求。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