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母庙石阙铭》是刊刻于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一方刻石,又称“嵩山开母庙石阙铭”“启母庙石阙铭”和“开母庙铭”等,由堂溪协撰文并书丹,属篆书书法作品,现位于河...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F.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对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出土简牍一万余支,是此次挖掘的重大收获。 汉简出土地点有30处,其中10处为主要出土...
甘泉山刻石,西汉元凤(前80-前75)。刻石年代,赵之谦依其所藏之精拓本尚存“元凤”二字定作元凤,缪荃孙、徐森玉附历王胥卒之五凤四年后石原在江苏,清嘉庆十一年阮元访得,...
《樊敏碑册》,东汉建安十年(205年)刻,墨拓,剪裱册页二十一开。每开纵34厘米,横38厘米。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碑篆额题“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东汉建安十年(205年)...
《樊敏碑》是刊刻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上旬的一方碑刻,全称为“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由刘盛书丹并镌刻(有争议),属隶书书法作品,现保存于四川芦山县东汉石...
《二月八日帖》,张芝书,纸本。 与《冠军帖》及《今欲归帖》相比,此帖萦绕的笔画较少,独立点画较多,特别是点法的运用较为频繁,显得比较清爽。 此作结字十分灵活,大小、...
此碑全称《汉郎中赵菿残碑》。无年月,残损过甚,仅存碑额及碑石上载少许。碑阳隶书阴刻十七行,行四至七字不等,可识者92字,藏河南南阳汉碑亭。 1937年出土于河南南阳郊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