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出土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抄写《德》《道》两篇文章的合称。 由于帛书老子的内容与传世的《道德经》貌似形同,学者根据《德》《道》两...
《白石神君碑》是刊刻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白石山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南麓封龙书院汉碑堂。 《白石神君碑》为...
《安国墓祠题记》,东汉永寿三年刻,公元1980年嘉祥宋山出土。...
石书籍,俱未得见而著录。至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夏秋之际,为霖雨冲刷,字迹始显。当时南郑县令晏袤,即将发现这方汉代摩崖的经过情况,以及原刻文字的内容加以注释,另刻...
《峄山刻石》 在邹城博物馆里,藏有一通四方碑,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碑刻石。刻石为四方柱形,高1.90米,四面均宽0.48米。左侧面南向,中部偏下有一横断痕,断痕致字有残缺。以行...
琅琊台刻石高129厘米,宽76.5厘米,厚37厘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所到之处多立石刻碑,以宣扬他的统一业绩。李斯为之书《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和《峄山...
镇原县出土的秦诏版,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镇原县博物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统一度量衡,颁布诏书曰“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
代通行文字的主要书体有:小篆(标准官体文字)、大篆(战国遗存文字)和隶书(民间通行文字)三部分。秦代小篆以秦始皇东巡泰山、琅 珠、峄山、会稽等地时的记功刻石为代表,现在只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