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学习中的用笔节律笔力原理
节律原理
从书写过程来看,书写动作是由一系列一脉相承的连贯动作组合而成的,这个过程中毛笔的运动速度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而形成了书写的节奏与韵律,简称节律。
如同交通事故鉴定中可以根据车辆的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痕迹来判断车速的道理一样,书写完成的字迹中笔画的应接、叠合、墨色与块面的变化,把书写时线条推进的过程保留在了纸面上,有经验的观赏者根据字迹特征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用笔的速度变化。在图中,从褚遂良楷书与米芾行书用笔的速度变化看,行书要快于楷书。在单字内部,速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起笔、收笔和转折处相对慢于行笔处。通过仔细观察体会,我们还会进一步发现更加细致的速度的变化,这一点是我们临摹时尤其要加以注意的。
不同的书写速度变化形成了相应的节律特征。
节奏在音乐中是指乐音时值的有组织的顺序,是时值各要素一节拍、重音、休止等相互关系的结合,本指音乐演奏的动与静。这种现象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万物的生命之中,甚至存在于生命的基因之中。中国古人就已经认为节奏是宇宙大化和万物生命之道的体现,认为阴阳二气生生不已,织成生命的节奏,人的生命的内在节奏与宇宙的外在节奏契合一致。所以,艺术生命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必然要体现出节奏。不同人的用笔过程有不同的节奏特点,我们要学习前人优秀的书写经验,提高自己用笔节奏的格调和境界。
韵律的观念也本于音乐、声音和日韵。中国古代艺术哲学思想中将韵律阐释为体现在生命的感性形态中,具有千姿百态的独特特征而又契合于宇宙之道的生机和活力。那些充分体现了内在生命力的感性形态,都具备这种韵律。古人认为,韵律是由寓杂多于和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功能所体现的。音乐的五音(宫、商、角、微、羽)相合、书画的墨分五色(枯、湿、浓、淡、白)都体现这一思想。艺术中的韵律,正是这种五行观念在艺术生命中的体现。通常说的韵味,也是生命韵律的体现。生命本体是一种积气,是韵的本体,韵则是生气运行的现象。
节奏合阴阳之性,在感性形态中体现出生命的存在及内在气质;韵律体现五行之道,反映了生命的形态特征和盎然生意。节奏与韵律在艺术生命中是内在特征与外在形态的关系,最终二者达到“和”的境界。艺术生命、人类本体、宇宙万物的造化之道相同,书写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它以其特有的节律契合于造化之道的节律,从而体现宇宙的生命精神。
汉字书写的节律变化突出体现在运笔速度的变化上,运笔速度在各种书体中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正书,包括篆书、隶书和楷书,笔画大多相对独立,气韵通过笔断意连得以实现,行笔速度相对地要慢一些。同属正书的篆书、隶书和楷书,运笔速度依贯气程度的不同,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在篆书、隶书、楷书书体的内部,也会因书写风格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速度特征。行书、草书在笔法和结字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加快了运笔的速度。当然,运笔的速度还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书写者的性格、情感、审美取向以及笔墨性能,等等。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样的 书写速度,自然就不会有完全一致的书写节律。
节律的变化还体现在用笔的提按、正侧、藏露,点线的刚柔、方圆、穿插,字形的肥瘦、势态,行式的疏密、宽窄、斜正,墨色的浓淡、枯润、黑白,通篇的离合、风采、神韵等方面。这些要素的节律特征,都是基于带有速度意义的节律特征引申而来的,在点线的空间分布中带有强烈的时间效应。可以说,正是这些要素变化的展开,使得汉字书写具有了节律的特征。
笔力原理
笔力,是指汉字书写的线条形体中蕴涵的- -种可以被感知的力量。它不同于物理中的“力”,也不能用分量来计算力的大小。它是一种感觉和体验,而这种感觉和体验只能被有审美能力的人所领会。同时,用笔的“力度”不是以一种单纯形式出现,它可以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出不同风格、不同面目,如雄强、豪放、苍老、质朴、秀媚、峻拔、清劲、厚重、圆润、瘦硬、肥劲等,尽管风神各异,但都富有笔力。汉字书写的笔力有其特具的表达方式和效果。所以,我们可以从“力”的表达方式及效果等方面深入分析。
(一)用力
书写时必须用力,“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给人所谓“力透纸背”、“人木三分”的线条感觉。但这里所说的用力,是巧力,而不是蛮力,更多的是书写时感觉上对力的一种关注。
(二)提按
用笔中的“提按”动作是“笔力”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用笔的本质特征,由此而产生汉字书写那种特有的笔力一蕴涵之力。
只有使用中国的毛笔,坚持“按”中有“提”,“提"中有“按”,“提按”结合,对立统一,才能写出这种蕴涵之力。
(三)臧锋
在运笔时,先利用笔毫的韧度把锋回藏起来,继而以笔毫的弹性将力回弹而出,可谓“欲上先下,欲左先右”、“逆人平出”,追求“万毫齐力”的效果。藏锋,方能求得力的内在效果。倘若“锋芒毕露”,就谈不上力的含蓄。
(四)节律
线条的笔力所产生的另一个要素是书写时的节律特征。正是书写时速度的变化,才使得观看线条时产生“有力”的感觉。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用笔的“疾涩”是尤其涩势使线条产生笔力。一般认为行笔快的叫“疾笔”,行笔慢的叫“涩笔”,其实这没有完全理解“疾涩”的内涵。“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疾,固然要求用笔要“快”、“速”,但更重要的是其势的“劲”、“利”,实质在“劲”上。涩,核心在于“沉"、“实”,行笔的缓慢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涩。运用涩笔,要充分体会到笔锋前进时受到的相反作用的阻力,顽强地行进。这是涩笔的用力特征和书写时的感受。疾涩节律的变化,是产生笔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此外,古人曾以多种形象的语言来形容笔力的效果。“张长 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人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 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这其中都蕴涵了追求笔力的观念,仍然是讲力的内在效果。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