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三老赵宽碑 拓片
《三老赵宽碑》简称《赵宽碑》,又称《三老赵掾碑》。赵掾即赵宽,掾不是名,而是古代属官的官职通称。碑高1.10米,宽0.55米,厚0.17米。碑额大篆书“三老赵掾之碑”。六个大字竖排两行,字面纵17厘米,横11厘米。全文23行,每行32字,行间细线分格,每格纵横各2.3厘米,呈正方格,落款为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造。没有镌刻撰书文和立碑者姓名。全文为汉代正隶694字,从裂后的拓片看,合缝处有7字受损伤。碑已损坏,现残碑存青海省博物馆。
三老赵宽碑铭文
三老讳宽,字伯然,金城浩门人也。其先盖出自少皓,唐炎之隆,拍翳作虞,胤自夏商,造父驭周。暨霸世,夙为晋谋。佐国十嗣,赵灵建号,因氏焉,迄汉文景,有仲况者,官至少府。厥子圣,为谏议大夫。孙字翁仲,新城长,讨暴有功,拜关内侯。弟君真,密靖内侍,报怨禁中,徙陇西上。育生充国,字翁孙,该于威谋,为汉名将。外定疆夷,即序西戎;内建筹策,协霍立宣。图形观□。封邑营平。元子,为右曹中郎将,与充国并征,电震要荒,或或灭狂狡,让不受封,弟传爵,至孙钦,尚敬武主,无子国除。元始二年复封曾孙纂为侯。宗族条分,裔布诸华。充国弟,字子声,为侍中。子君游,为云中太守,子字游都,朔农都尉;弟次卿,高平令;次子游,护苑使者;次游卿,幽州刺史。陪葬杜陵,孙丰,字叔奇,监度辽营谒者。子字孟元、次子仁。子仁为敦煌太守。孟元子名宽,字伯然,即充国之孙也;自上别徙破羌,为护羌校尉假司马,战斗第五,大军败绩。于是,四子孟长、仲宝、叔宝皆并震没,唯宽存焉。冒突锋刃,收葬尸死。郡县残破,吏民流散,乃徙家冯翊。修习典艺,即敦诗书,悦志礼乐,由复研机篇籍,博贯史略,雕篆六体,稽呈前人,呤咏成章,弹翰为法,虽扬、贾、班、杜,弗或过也。是以休声播于远近。永建六年,西归乡里,太守阴嵩,贪嘉功懿,召署督邮,辞疾逊退。徙占浩门,时长兰芳,以宽宿德,谒请端首,优号“三老”,师而不臣。于是乃听讼理怨,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常膺福报。克述前绪。遭时凝滞,不永爵寿,年六十五。以元嘉二年徂疾,二月己酉卒。长子字子恭,为郡行事;次子子惠,护羌假司马,含器早亡;叔子讳璜,字文博,缵修乃祖,多才多艺,能恢家广干业,兴微继绝,仁信明敏,壮勇果毅,匡陪州郡,流化二城,今长陵令。深惟皇考,懿德未伸,盖以为垂声罔极,音流管弦,非篇训金石,敦能传焉!乃刊碑勒铭,召示来今,其辞曰:猗余烈考,秉夷塞渊,遭家不造,艰难之远,自东徂西,再离隘勤。穷逼不悯,淑慎其身,游居放言,在约思纯。研机坟素,在国必闻。辞荣抗介,追迹前勋。立德流范,作式后昆。
光和三年十一月 丁未造
该碑是民国29年(1940年)夏,乐都县高庙镇白崖子村群众在挖垫村北白崖沟口墩(古代烽火台)壕时,在墩北30余米处出土。因群众不知是汉碑和其价值,故挖出后在原地搁放了10个多月,一直无人过问。
翌年二三月间,老鸦村民马腾云用木轮大车将碑拉往该村,半路上被颠断成两截。此时白崖子村民方知石碑有用,是个宝物,于是进行了交涉。马腾云怕群众反对,将碑交给乐都县政府,时任县长是陕西人王嘉乐。这才引起了乐都县中学师生们的重视,他们拓印了大量的篇幅,散往青海各地。1942年省政府令将《赵宽碑》送往西宁的青海省图书馆保藏。也拓印了一些拓片,流传省内外。1951年图书馆失火碑被焚毁,碑身仅存碗口大一块,残碑现存青海省博物馆。碑高1.10米,宽0.55米,厚0.17米。碑额大篆书“三老赵掾之碑”。六个大字竖排两行,字面纵17厘米,横11厘米。全文23行,每行32字,行间细线分格,每格纵横各2.3厘米,呈正方格,落款为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造。没有镌刻撰书文和立碑者姓名。全文为汉代正隶694字,从裂后的拓片看,合缝处有7字受损伤。
《三老赵宽碑》,该碑镌刻流畅,字体娟美;碑字较小,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圆,以圆为主。自出土后,就引起了文史界和书法界的重视。《碑帖叙录》评价此碑“碑字端厚雄浑,极似《史晨碑》,为东汉隶书之典型”。《书法经纬》说它“书体流美可爱,兼有《张迁》《华山》《校官》诸碑之长,界乎《曹全》《孔庙》之间。别具一格,是汉隶中之佳品。”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