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沮渠安周造佛寺碑拓本
《沮渠安周造寺碑》拓本纵132.2厘米,横85.8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沮渠安周造寺碑》,夏侯粲撰文,隶书,存二十二行,行四十七字,北凉承平四年(445年)刻。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出土于火州故城(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1902年,格伦威德尔率领的德国第一次吐鲁番探险队从挖宝人手中购得并运到柏林,存于德国民俗学博物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欧考察宪政的端方在柏林见到此碑,诧为瑰宝,与博物馆馆长协商传拓,惜无良工,拓第二张时棰毁碑字,被博物馆拒绝,故存世只有一张整幅本和一张仅存四分之一的不全本,且字迹模糊,皆非佳拓。
整幅本被端方视为至宝,遍请20余位名家题跋,其后人售予李介如,其不全本端方赠与缪荃孙,并请友人刘拙东用响搨法补足,后经张伯英亦归李介如,李介如颜其室曰“北凉双碑馆”。李介如裔孙李章汉先生历经“文革”,细心保存,1976年,将两本皆捐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拙东还响搨一全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本有端方、樊增祥、张祖翼、张伯英、许炳墩等人的题跋,钤印累累,亦足珍贵。
此碑出土时即残,在运往柏林途中又不幸断裂为二,二战之后不知去向。目前可见原碑影像只有1907年德国汉学家福兰阁发表《吐鲁番亦都护城出土的一方汉文寺院碑铭》一文时的附图,一又四分之一张拓片和一张响搨。
此碑文辞高古,典雅娴熟,可见撰文者夏侯粲不但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而且精通内典,当出自中原士族。碑文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上承居延武威汉简、汉碑及晋人写本,下启龙门造像及北魏诸碑,提供了汉字由隶变楷的来龙去脉。
吐鲁番盆地土肥水美,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高昌是由屯戍区发展起来的居民区,虽然受儒家文化和佛教的影响,但是文化的传播局限于少数人,总体文化水平比较落后。沮渠氏的入据,为高昌带来了一大批当时供职于北凉中央政府的士人和河西地区的高僧。《沮渠安周造寺碑》虽然仅仅记述了笃信佛教的沮渠氏雕造佛寺的事情,但是从文章风格、字体特征、所记习俗等多方面,都可见儒家文化和佛教通过北凉对高昌的深远影响,从中可寻找到当两晋十六国河西地区相对稳定时期,一部分中原的汉族知识分子流徙河西,并把汉文化移植、保存和储藏于西北地区的史迹。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