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 书画家故事
书画 > 书画家故事 > 古代书画家故事 >

杜甫读书与壮游时期的诗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即位的那一年(公元712年),杜甫降生在河南道河南府巩县瑶湾(今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瑶湾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嵩山逶迤而降,到瑶湾已是余脉,渐为平原。瑶湾村前有东西泗水与洛河汇流,村中有一座三峰并立的小山。这小山形似笔架,叫作笔架山,山前有窝,叫作砚池窝。这里的人们传说,“杜甫是天上的文星典吏,他看见笔架山可以搁笔,砚池窝可以磨墨,就下凡在山前的一孔窑洞里"(金启华、胡问涛:《杜甫评传》)。这个传说分明道出了人民敬爱诗人之意。

1.jpg

杜甫是晋朝名将杜预的苗裔。杜氏家族,从杜预以降,自晋至唐,历代有人为官,是一个“奉儒守官”的世家。这个家族对杜甫影响最大的人物,一是他的十三世祖杜预,一是他的祖父杜审言。

杜预(222 ~ 284年),字元凯。晋初,杜预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襄阳。后攻克江陵,控制了长江上游,为西晋王朝的统一事业作出了贡献。平吴后论功封为当阳县侯。后返还襄阳,对荆襄地带的经济开发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杜预晚年酷爱《左传》史称有“《左传》癖”,撰著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名扬天下。杜甫在《祭当阳君文》中颂扬自己这位了不起的祖先,说杜预“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禄清东吴。邦于南土,建侯于荆《春秋》主解,稿隶躬亲”,是一位文功武治兼备、博学多才名彰的“奉儒守官”的楷模。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位远祖,杜甫有了可以切实敬仰和效法的楷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杜审言(约645~约708年),字必简。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

杜审言少年既有文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合称为“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他和宋之问、沈佺期齐名,都对五言律诗的形成作出过贡献。杜甫为自己有这样一位文学成绩斐然的祖父而感到自豪,而且也确实从祖父的文学传统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杜甫幼年,母亲崔氏去世,父亲杜闲又长期为官在外,只好寄养在洛阳的姑母家。姑母很疼爱他。有一年洛阳发生了传染病,他和表兄弟都染上了这种时疫。姑母请教女巫,女巫说:‘处楹之东南隅者吉。”他的姑母便让本来睡在东南方的亲生儿子同杜甫调换了床位,以让侄儿大吉大利。后来,杜甫的病好了,他的表兄弟却沉疴不起,终于死去了。这件事深刻铭记在了杜甫心中。天宝元年(742年),姑母去世,杜甫服丧,还篆刻了《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为姑母颂德志哀。童年的杜甫在姑母的细心抚养下成长起来。他继承家学,努力学习着儒家的经典著作,稍长之后更熟读诸子百家之书,而且在诗歌写作上开始了最初的实践。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尚在童年,诗思就敏捷,开口所咏,就是不凡的凤凰。这多少可以显示出诗人年少却能志大、勤学而又才长的特点。等到十四五岁的时候,杜甫已然学有所成,开始在洛阳文坛交往名流。他后来自述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壮游》)其中“斯文崔魏徒”,是指崔尚、魏启心两位进士,他们都比杜甫大二三十岁,但却愿意跟少年杜甫交往,这自然说明杜甫年少却才学出色;他受到名流的欣赏,更表现出壮志凌云、蔑视流俗的狂狷特色。

杜甫在20岁的时候,开始了他的壮游生涯。这时候正是唐王朝“开元之治'的昌盛时期。隋末的农民起义推翻了隋炀帝的反动统治,狠狠教训了封建统治者。唐太宗身历其事,能够切实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不仅嘴上讲得出,心里也明白得很。所以唐初削弱士族门阀的势力,行科举网罗人才,制均田给农民好处;再加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实行府兵制,兵农结合;兴水利,发展手工业、商业,终于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空前繁荣。此后,武则天实际统治了40多年,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大。唐玄宗继位后的第二年(713年),太平公主阴谋政变,唐玄宗粉碎了这一阴谋,结束了武则天以来经常发生宫廷政变的动乱局面,使政局维持了长期的稳定。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良,能够纳谏,继续推行--些进步的政治措施,使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着繁荣的局面。这就给士大夫漫游天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当杜甫开始壮游生涯的时候,士大夫漫游天下已经成为盛极一时的社会风尚。这一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价便宜,交通方便;科举征辟,吸收有为之士参加文武统治机构,这就使得当时的土大夫们极为活跃。“他们大都怀着出将人相的幻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或应举人幕,或交游干谒,或寄旅京华,或驰驱朔漠;加上南北统一,版图辽阔,大好河山,引人....于是漫游之风便盛极一时了。”(陈贻掀:《杜甫评传》)杜甫正同当时许多青年一样,加入了漫游天下的行列。他从洛阳水路出发,沿着运河,渡过长江,前往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江宁秦淮河北面的瓦官寺保存着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画的维摩诘变相的著名壁画,他和朋友许八、旻上人同去观赏。他在诗中说:

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渺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

虎头是顾恺之的小字,金粟影,指维摩诘的画像。杜甫沉浸在艺术欣赏中,对顾恺之的这幅壁画赞叹不已,对顾恺之这位杰出的画家钦佩之至。年轻的杜甫虽然未经世变,阅历殊浅而心气甚高,但他的追求艺术的胸怀是热烈真诚谦虚的,他对前贤时彦的艺术作品的鉴赏是敏锐、精当的。这使他能够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汲取其营养,丰富、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离开江宁后,杜甫来到苏州。他在苏州寻幽访胜、凭吊古迹。他的《壮游》诗写道: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苏州是富于历史文化的名城。市西30里有姑苏台,那是吴王阖闾修筑的。阖闾死后,传说是葬在城西北的虎丘,殉葬品有3000把宝剑。相传秦始皇东游到此,掘阖闾墓求剑,一无所得。被凿开的地方成了深涧,这就是剑池。古代历史的变迁、历代王朝的盛衰引发出诗人不尽的感慨。而长洲苑内,荷花亭亭玉立在水面,清风送来阵阵花香,自然依然是自然。诗人思考着、徘徊着,他从阊门向北走去,看见太伯庙的倒影映在回塘上。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因为古公亶父想立太伯之弟季历为王,他便避往南方,做了吴国国王。从太伯谦让的历史故事,诗人又联想到阖闾当公子时使刺客藏匕首于鱼腹,利用献食的机会杀死了吴王僚,自己当上了吴王的故事(蒸鱼闻匕首)和汉朝人朱买臣使前妻羞愤而死的故事,两相比较,诗人深感太伯品质的高尚。

离开苏州,杜甫沿着秦始皇东巡的路线渡过浙江,游历了越地名胜会稽(今浙江绍兴)、鉴湖、剡溪(今浙江嵊县境内),《壮游》诗中的名句: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写的就是这段经历。杜甫24岁的时候,为了参加科举,便返回故乡巩县。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科的考试在洛阳举行。杜甫由州县荐举参加了这次科考,但落第了。科考落第肯定对杜甫是个打击,但他年少气盛,“暂蹶霜啼未为失”,不把考场得失看得很重。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他又去漫游齐赵了。

杜甫的父亲杜闲当时正任兖州(今山东兖州)司马。杜甫来到父亲身边,生活条件自然十分优越。杜甫《壮游》诗写到这段时间的生活是: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控,引臂落鹜鸧。

旅游、射猎、交友、烂漫的青春、快乐的生活,一切都让诗人感到人生的美好。杜甫从25岁到29岁,一直是在齐赵度过的。这一时期他留给后人的诗作里有几篇是广为传诵的佳作。其一就是《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诗人登临泰山时创作的。诗意略谓,泰山的高大,出齐鲁境外犹能望见;泰山的神奇,以山南山北裁割了晨昏暮晓。山中层云回荡,诗人的胸襟也豁然开朗;张目极视,但见山鸟归飞。此时虽身在岳麓,而却神游绝顶,“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不言而喻。这首诗气势雄浑,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大气磅礴、无所畏惧的精神。

《房兵曹胡马》是诗人这一时期又一篇杰作: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的前面四句实写,仿佛用画笔绘出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产自西域,骨相挺拔,状如锋棱,马耳尖劲如削竹,四蹄腾空奔驰如同风驰电掣。诗的后面四句虚写,赞扬马的精神:它纵横驱驰,天地格外广阔;它逾越险阻,堪可死生相托。这是象征,虚写马,实拟人,表现的是诗人蹈厉风发、蓬勃向上的精神。

《画鹰》一诗是诗人这一时期的题画诗,情调和《房兵曹胡马》类似: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叔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诗用倒插笔开篇,格外警拔:素绢之上风霜骤起。接着点明,原来是一一幅画着苍鹰的画。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造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诗人独具慧眼,笔墨别开生面。中间四句正面赋鹰,而最后两句收束全诗,寄寓了诗人的志意。他把“凡鸟"喻为误国之徒,希望天下跟自己一样的爱国者都能够启“乘风思奋之心”,立“疾恶如仇之志”(浦起龙:《读杜心解》)护卫唐王朝的盛世。这个思想是有来由的。开元后期唐玄宗穷兵黩武,边将好战贪功,征戍频仍,赋役繁重,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中原地区已呈凋敝之势。年轻的杜甫看到了这种情况,他在心中忧国忧民,这种情绪化作了“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诗句。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由齐鲁归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起了陆浑庄。这里有杜家的庄园和祖茔。他在这里祭祀祖先,立下了“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的誓言,要以远祖杜预为榜样,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大约在这一年,他结婚了,妻子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天宝元年(742年),杜甫的姑母去世了。他来到洛阳为这位抚育过自己的仁慈的姑母服丧。在此后的两年中,杜甫-直客居洛阳。东都洛阳在杜甫的那个时代既是文人汇聚的地方,也是达官贵宦富豪奸商尔虞我诈的场所。杜甫刚刚结束了浪漫豪放的壮游生活,来到洛阳接触了官宦人家“屏开金孔雀,褥隐秀芙蓉。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杜甫:《李监宅二首》)的奢侈生活和官场中勾心斗角的情况,一时心生厌恶之情。他看到了现实的丑陋庸俗,感到了人生的苦闷。

天宝三年(744年)初夏,杜甫在洛阳遇见了李白。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李白(701~762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先祖在隋末流徙到西域。李白诞生在中亚细亚的碎叶城,5岁时随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李白自幼杂学,于黄老孔孟、诸子百家、纵横学、击剑术,皆有涉猎。25岁,李白出蜀,云游天下,一面求仙学道,一面纵酒赋诗。他那倜傥不群的个性,漂泊隐逸的生活,卓异不凡的才华使他赢得了隆盛的声誉。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征李白进京。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昂首人京,希望在辅佐君主、建功立业的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以皇帝、贵妃为代表的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黑暗的本质粉碎了李白的幻想。天宝三年的春天,李白离开了长安,辗转来到洛阳。

杜甫虽然小李白11岁,阅历也比李白浅不少,但他和李白一见如故。二人相约,同游梁宋。天宝三年的秋天,李白和杜甫同往王屋山去寻访道士华盖君。李白原有求仙学道的经历,离开长安之后,带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愤激之情,又-次走上了寻访道友的路程。杜甫在客居东都期间,阅历加深了,世态炎凉的社会使他萌生了高蹈远逸的出世想法,他是怀着诚敬的心情去寻访华盖君的。可是,到了王屋山才知道华盖君已经去世了。他们二人怅然而归,来到梁宋,不期然又遇见了高适。

高适(700~ 765年),字达夫,渤海蓓(今河北景县)人。他家境贫穷,刻苦好学。青年时代已经是一位胸藏雄才大略、文武本领兼备的英俊人物。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适创作的边塞诗《燕歌行》为他赢得了巨大的诗名。杜甫漫游齐鲁之时,同高适相识并成了要好的朋友。这时,他和李白、高适一起游览梁宋,饮酒赋诗,自然惬意又兴奋。

杜甫在《遣怀》诗里写道:“忆与高(适)李(白)辈,论交人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鶩空相呼。”说的是李、高二人富于文学才华,腴辞云构的大作令杜甫深深钦佩。杜甫和他们一起畅饮美酒,登临吹台,面向芒山、砀山,大发思古幽情。杜甫和李白、高适,三人相得,被后人誉为“千古文章知己"(仇兆鳌语)。

三位诗人的梁宋漫游,过着诗酒生活,他们的心中并没有忘却国事。他们注意到皇帝好武,边将贪功,人民在为边疆无谓的战争付出牺牲。唐王朝“太平盛世”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杜甫:《昔游》)政治野心家安禄山在唐玄宗的保护伞下从左骁卫将军已经升为骠骑大将军,拥有强兵,渐成自重之势。

天宝四年(745年),高适南游,李、杜北上。李白去齐州(今山东济南)紫极宫受高天师的“道篆”,成为一名正式的道士。杜甫到齐州拜访了北海太守李邕。这年秋天,杜甫在兖州又见李白。他作了一首绝句诗赠给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

诗中替李白绘影写照,无比传神,也表达了他们二人共同的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心情。这年冬天,杜甫跟李白作别,李白赠诗说: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惜别之情依依,聚首之望殷殷。事实上,此别之后,他们二人再也没能相见,这是他们二人谁也没有想到的。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