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书法著名书法家
钟繇(公元 151- -230年)
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东汉末为黄门侍郎,魏明帝时迁太傅,世称“钟太傅”。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他在书法上的成就非常高,楷、隶、行、草诸体都很精通,尤以楷书妙绝,被称为“正书之祖”。他师法于曹喜、蔡邕及刘德升等人而自有建树。其楷书天然朴茂,结字每求奇险而能平稳,虽是今楷,却甚得汉隶中古拙之意。可以说,学习楷法者必从钟繇书中才出以为上法,王羲之亦多受其益。钟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勤学苦练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据说,他向刘德升学习行书,前后十六年,持之以恒,最终书名显赫。对于他的书法成就,南朝梁庾肩吾称,与东汉大书法家张芝相比,钟繇“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后人皆以“钟张”并称。梁武帝《书评》称:“钟繇书法 如云鹤游天,群鸥戏海。”唐代张怀瓘《书断》评论说:“太傅虽习曹(喜)、蔡(邕)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钟繇作品据传有《丙舍帖》、《上尊号奏》以及合称为“五表”的《力命表》、《贺捷表》、 《荐季直表》、《调元表》、《宣示表》等。其
真迹今已不传,流传下来的作品均系后人临摹本。
邯郸淳(生 卒年不详)
一名竺,字子叔或子淑,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博学多才,擅长古文,韦诞曾从其学书。晋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后魏江式《论书表》记载:邯郸淳曾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并认为《三字石经》的字“三体复宜”,意思是三种字体都很好。他的字中规中矩,方圆兼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都很精到,被张怀瓘列人妙品。
皇象(生卒年不详)
字休明,广陵江都( 今江苏扬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工书法,精篆、隶、章草。其章草师法东汉大书法家杜度,成就斐然,当时人称其为“书圣”。当时人们将他的书法、严武的棋、宋寿的占梦和曹不兴的画等,并称为“八绝”。他的草书也非常沉着痛快,气势峻密,如歌声绕梁,深得历代书论家们的好评。唐窦泉称赞道:“广陵休明,朴质古情。难以穷真,非可学成。似龙蠖蛰启,伸盘复行。”其传世书迹除《天发神谶碑》外,还有《文武帖》《急就章》等,同时还有书论《论草书》行世。
卫瓘(公元 220- -291 年)
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著名书法家卫觊之子。曾仕魏,人晋后官至司空。卫瓘幼承家学,后又跟张芝学书,独成一格,在当时与索靖齐名。其书法作品的基本风格是结体清雅俊逸,点画流利生动。当时人们认为他的字流利生动胜过索靖,但在法度严谨方面比不上索靖。与索靖曾共职于尚书台,俱以书法著称于世,时称“一台二妙”。曾做柳叶篆,“其迹类薤叶而不真” 。惜其作品今已失传。
卫恒(公元 251- -291年)
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卫瓘之子。书法理论家,他的《四体书势》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史上颇有影响,至今常为论书者引用。其书法家学渊源,善虫书、章草和草书,故过于父祖。所作隶书,被称“云书”,“笔动若飞,字张如云,莫能传学”。唐李嗣真《书后品》评论说:“卫 (恒)、杜(预)之笔,流传多矣,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谅少俦匹。”传世书迹除《一日帖》外,还有草书《往来帖》,被收人《淳化阁帖》。
索靖(公元239- -303 年)
字幼安,敦煌(今属甘肃)人,历任尚书、酒泉太守、征西司马等职,人称“索征西”。少时即与汜哀、张彪、索绘、索永合称“敦煌五龙”。举贤良方人仕,武功卓著,为晋武帝股肱之臣。善草书、八分,尤精章草。其书取法韦诞,与尚书令卫瓘齐名。索靖章草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书论均以大量语言赞美其章草。梁武帝萧衍称誉索靖书法“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张怀瓘评论其书云:“有若山形中裂, 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历代学其书者很多,且多成为大家。如唐欧阳询于成名之后,路见索靖书碑,竞卧地观碑,三日不忍离去。索靖对自己的书法也颇引以为自得,认为自己的书势如“银钩虿尾”。
其传世书迹颇多,除《月仪帖》外,还有《七月帖》、《出师颂》、《急就章篇》 、《母丘兴碑》等。著有书论《草书状》,全文载人《晋书索靖传》流传至今。
晋 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卷
陆机(公元 261- -303年)
字子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太子洗马,迁尚书中兵郎,后事成都王颖,任平原内史,人称“陆平原”。陆机年幼时即聪颖过人,文章称冠当世,与其弟陆云为时人并称“二陆”。其《文赋》是流传千古的名文。其书法清流俊雅,善写行书、章草,但因为其文才高,书名被文名所掩,正如《宣和书谱卷十四》说的那样:“陆机虽能章草, 以才长见掩耳。”其传世书迹有章草《平复帖》、行书《想望帖》
卫铄(公元272- -394 年)
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当时著名书法家卫恒的侄女,后来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世称“卫夫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女书法家。在书法上,她擅长隶、正、行三体。她的书法师承钟繇,然后又传给了王羲之。对于卫铄的书风,《佩文斋书画谱》引《唐人书评》说: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唐张怀瓘在其《书断》中赞卫铄云: "碎玉壶之冰, 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卫铄的书法理论造诣也颇高,相传《笔阵图》就是她书法实践的心得。
王羲之(公元 303- -361 年)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因被王述所扼辞官,为文誓不复出。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取法于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增损古法,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而开创妍美流丽的新体。他以笔法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注重情性的发挥,形成了自己天然雄秀、清逸高雅的艺术格调,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很深的影响。历代书家学者无不言挚情深地盛赞其书。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称他的书法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黄庭坚《山谷题跋》说:、 “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从纵横说,无不如意。”清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右军作 .草如真,做真如草,为百世学书人立极。”刘熙载《艺概》更以高标定格:“右军书以二语评之, 日:力屈万夫,韵高千古。
据《书断》记载,王羲之“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但其平生创作最多的是行书,最擅长的是行书,流传最广泛的也是行书。王羲之行书也称“王体行书”,雄逸道劲,不激不厉,是力度和风韵的完美结合,动势与静态的高度统一,无论在结体、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风格特征都十分鲜明。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了一篇《王羲之传论》。在《传论》中他评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罪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书法作品。但是,由于朝代更迭,战乱频仍,至今无片纸只字的真迹流传下来,只有少数从真迹摹拓下来的摹拓本和以真迹为蓝本的刻本。比较可信的楷书有《黄庭经》、”《乐毅论》、 《东方朔画赞》,行书有《快雪时晴帖》、 《姨母帖》、 《奉橘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得示帖》 和《兰亭序》以及草书《十七帖》等。
王献之(公元 344- -386 年)
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幼年从其父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王献之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而且他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著名。其行、草在继承张芝和王羲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突破。笔法上,他变王羲之刚健中正的“内撒法”为起伏连卷的“外拓法”,更易于情驰神纵之际涉笔成趣。结体上,弃古拙,趋秀逸,善于变化,有“破体”之称。其笔势更加飞动奔放,线条圆润流畅,刚以柔显,华因实增,锋毫来往之间,其雄武神纵的气势超过羲之。唐张怀瓘在《书议》中评论其书体:“非草非行, 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甚至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在王羲之之上。例如,宋米芾在其《书史》中评道:“子敬天真超逸, 岂父可比。”黄庭坚则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草书各有千秋,并以经典著作作比:把王羲之的草书比作《左传》,将王献之的草书比作《庄子》。
王献之传世作品有楷书《洛神赋十三行》,以及行草书《中秋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地黄汤帖》、《保母砖志》、《辞中令帖》、《授衣帖》《舍内帖》、《鹅群帖》《东山帖》等。
王峋(公元350- -401 年)
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王导之孙,王献之的堂弟。受封东亭侯,官左仆射,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善写行书、草书。《宣和书谱》 称:“羲之草圣,亦有传焉。”王瑜的《伯远帖》,字体遒劲飘逸,汉魏遗韵颇浓。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不同,但又有相通之处。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题王瑜真迹》认为,其书法“潇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目”。其传世名作《伯远帖》现存故宫博物院。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