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著名书法家有哪些
欧阳询(公元 557- -641 年)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是初唐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被称为“初唐四家”,在中国书法史上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颓并称为“颜、柳、欧、赵四大家”。历任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爵,官至太子率更令,故世常称之“欧阳率更”。他天资聪慧,又十分用功,不几年便精通经史,并练就一手好字。最早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以古隶笔意掺人楷法,终于自成一家,称为“欧体”。欧体字体方笔圆,险劲瘦硬,中宫收敛,外画伸展,法度森严,点画工妙。据史书记载,他作书从不选择纸笔,随意挥洒便能出精品,这一点连褚遂良也不得不佩服。他各种书体皆精,最佳为楷书,其结构方式被后人奉为准则,归纳为“结体三十六法”。欧阳询在当时既已声名远播,甚至高丽国也派专人来求取其书迹。
欧阳询传世作品颇多,最著名的为《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四碑,都是正楷书。其行书墨迹则有《张翰帖》、《度尚帖》 、《卜商读书帖》 等,《仲尼梦奠帖》则为行书中的精品。此外,他的草书《千字文》也极富变化,婀娜多姿,堪称神品。
虞世南
(公元558- -638 年)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初唐四家” 之一。虞世南一生历经三朝, 初仕陈,至隋任秘书郎,人唐后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谥文懿,赠礼部尚书。其博学多才,德高望重, 太宗以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日五绝。虞世南的书法,师承著名书法家智永,受其亲传,专心不懈,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继承了“二王”传统。笔致圆柔遒逸,外柔内刚,被评论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色”。其用笔精粹典丽,书体结构代表了当时北方书法的主要特色,世称“虞体”。该体刚柔并济,兼用方圆,立唐楷法式,堪称唐楷风范,故《唐人书评》评论他的书法“举止不凡,能中更能,妙有更妙”《述书赋下》更赞其“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 说:“智永善书, 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后先。”
虞世南在书法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著有《笔髓论》、《书旨论》两篇论文,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其传世作品有《左脚帖》、《破邪论序》 、《东观帖》、《积时帖》、《千人斋疏》、《孔子庙堂碑》、《醒滞帖》等。最能反映虞世南高超书法技艺的当推《孔子庙堂碑》和《破邪论序》。此外,尚有墨迹草稿《汝南公主墓志铭》可见,但也有人认为是米芾的临本。
陆柬之(公元 585- -638年)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虞世南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仪郎、崇文侍书学士。自幼师承虞世南,后远追“二王”,深得“二王”之神韵。在当时与欧阳询、褚遂良等大家齐名。李嗣真《书后品》称其:“学虞草体,用笔则青出于蓝。”“最为独特者, 火气全无,功纯神清,一种平和恬静之气度令人神往。”朱长文赞其书:“ 意古笔老,如乔松倚壑,野鹤盘空。
《宣和书谱》 云:“柬之, 虞世南甥,少学舅氏书,多作行字,晚擅出蓝之誉,将咄逼羲献。落笔浑成,耻为飘飚绮靡之习,如马不齐髦,人不栉沐,虽为时鄙,要是通人之达观。但览之者未必便能识其佳处,论者以谓如偃盖之松,节节加劲,亦知言哉!然人材故自有分限,東之书,其隶行人妙,章草、草书人能,是亦未免其利钝也。
陆柬之传世书迹以《文赋》最为著名。此外,还有《颐陀寺碑》、《急就章》、《兰若碑》、《兰亭诗》、《龙华寺额》、《武立东山碑》、《千字文》 、《临王羲之兰亭序》 等,但都被怀疑非其所作。
褚遂良(公元 596- -658 年)
字登善,祖籍杭州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后迁至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初唐四家之一。官至尚书仆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褚遂良博涉文史,擅长书法,为唐太宗所重,并长于鉴赏,唐太宗购求王羲之墨迹后即由褚遂良识别真伪。褚遂良的书法,最早取法欧阳询,继学虞世南,最后学“二王”的书法,并融合汉隶笔意,风格丰艳流畅,变化多姿,与欧、虞鼎立。唐张怀瓘评论他的书法“美人蝉娟,似不任乎罗绮”。清梁献《评书帖》认为:“褚书提笔空, 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然轻浮少沉着。”
其主要作品,楷书有《同州圣教序》、《雁塔圣教序》 、《伊阙佛盒碑》、《房玄龄碑》、《孟法师碑》 、《倪宽赞》、《阴符经》 等,以《雁塔圣教序》和《房玄龄碑》成就最高。行书有《帝京篇》、《千字文》、《枯树赋》、《临王羲之兰亭集序》等。《枯树赋》为其代表作。
(公元648- -703 年)
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富阳(今属浙江)人,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自称吴郡(今苏州市)人。其出身寒微,青少年起便留心翰墨,极虑专精达20年。40 岁起任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因遭谗议,辞官归家,抱病潜心研究书法,后死于暴病。他博雅好古,工文辞,擅楷、行、草书,尤以草书著名。他的草书功力深厚,用笔圆熟自然,笔势道劲奔放,结字取法魏晋,出于王羲之而又不束缚于王羲之。历代对其颇为赞誉。宋代米芾《书史》曾评论道:“过庭草书 《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其传世作品以《书谱》最为著名,被称为“书论双绝”。一方面,《书谱》是不可多得的草书佳作;另一方面,《书谱》 又是颇为深刻的书法理论专著。除《书谱》墨迹外,还传有《景福殿赋》、《千字文》 、《孝经》、《狮子赋》 等书迹。对于这些书迹的真伪,至今仍看法不一。
薛稷(公元 649- -713 年)
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在当时,虽然学虞世南、褚遂良书法的人很多,但有所成就者甚少,而薛稷则因为其外祖父魏征家藏法书真迹甚多,故而得天独厚,后来对褚遂良书法锐意临摹,终于与褚相去不远。因此,当时人们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他的书法用笔纤瘦,结字疏朗,自成一家。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就是由薛稷书法演化而成。虽跻身初唐四大家之列,但自家面目较弱,在“四杰”中较为逊色。传世作品不多,有《杳冥君铭》、《洛阳令郑敞碑》和《信行禅师碑》 。现三碑原石均已不存,仅有拓刻本流传后世。
贺知章(公元 659- 744 年)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当时的“草圣”张旭、“诗仙” 李白交谊极深,为唐朝著名的“酒中八仙”之一。他的书法在当时也很出名,草书、隶书都很有造诣。他生性豪爽,狂放风流,作书时经常出口成章,随吟随写,纵笔如飞,多多益善,从无笔力衰竭之时。窦泉《述书赋》对他的书法评论道:“狂客风流。 落笔精绝,芳嗣寡仇。如春林之绚彩,实一望而写忧。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从其传世书迹来看,的确纵笔若行云流水,有飘飘欲仙之姿,只是缺少张旭草书那种上下属连、狂飚怒出的风貌。
传世书迹绝少,仅有楷书《龙瑞宫记》石刻和草书《孝经》墨迹两种。
张旭(生 卒年不详)
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才情奔放,工诗书,晓精楷法,草书最为知名。其草书革新“二王”,独创新格,连绵萦绕,状奇势逸,当时即有“草圣”美称。性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为“酒中八仙”。他作书往往在大醉之后,高喊狂奔,然后才下笔作书,兴起时用头发蘸墨写字,酒醒后“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人呼之“张颠”,名其书为“狂草”。杜甫《酒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文宗更是以诏书定下张旭草书、李白诗歌和裴旻舞剑为三绝。后世书评家对张旭的评价极高,很少微词,这在书法史上也是难得的。
张旭的传世书迹有草书《肚痛帖》、《心经》 、《醉墨帖》、《千字文》、《古诗四帖》 、《自言帖》 及楷书《郎官石柱记序》等。
李邕(公元 678- -747 年)
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官至汲郡、北海太守,故被称“李北海”。李邕长于碑颂之文,在当时名望极高,相传前后撰碑约八百通。与当时的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有交游。同时代人张鹫《朝野佥载》评论云:“文章、 书翰、正值、辞辩、义烈皆过人,时谓六绝。”在书法上,他的行、草书最著名。其书以王羲之为宗,得到要妙后,便摆脱旧法,笔力一 新。用笔深厚坚劲,幼峭凌厉而不失法度,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董其昌赞其日:“ 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他对书法力主创新,反对人家模仿他,曾说:“似我者俗, 学我者死。”
传世书迹多为行书碑刻,其中以《李思训碑》与《岳麓寺碑》最为著名。
徐浩(公元703- 782 年)
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太子少师,代宗时封会稽郡公,人称“徐会稽”。擅长书法,真、草、隶诸体皆能。其书法笔画两端用力,结构结实稳当,转笔驻笔之外竭尽全力,倔犟执拗地将笔力收紧,没有丝毫放松之处,呈现出蓄势怒张的风格,时人誉之为“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徐浩遺辞瞻敏,而且书法精妙,所以深得皇帝宠爱。当时的四方诏令多由他来编写,遂使声名大显。
在书论上,他著有《论书》一篇,文中用飞禽来比喻书法。传世书迹有刻石《不空和尚碑》、《大证禅师碑》 、《宝林寺碑》 、《嵩阳观碑》和墨迹《朱巨川告身帖》等,以《不空和尚碑》最著名。
颜真卿(公元 709- 785年)
字清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人。玄宗开元进士,初官平原太守,后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封鲁郡开国公,人称“颜鲁公”或“颜平原”。颜真卿作人为官刚直不阿,安禄山叛乱时,他起兵讨伐,并联络从兄臬卿,并力抗击,有近七十郡群起响应,被推为盟主。德宗时,李希烈又兵变,令颜真卿前往劝谕,遭扣留遇害,谥文忠。颜真卿家学渊源,精于书法,先后从褚遂良、张旭学书,深得笔法,且有新解。特别是张旭曾亲授《笔法十二意》,使其书艺大为长进。他工于楷书和行书,楷书端庄雄伟,法度精谨,气势开张,仪态雍容,世称“颜体”,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其行书遒劲郁勃,深婉浓秀,个性极强。
颜真卿留下的书迹很多,现今所知的有七十多种。流传到现在的碑刻、拓本和真迹也不少,早已成为国内外人土所珍视的历史文物。从艺术风格上看,颜氏的书法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主要以楷书为划分对象) : 50岁(公元758年)以前属于前期。这是颜真卿向古人和民间书法学习并消化吸收的阶段,代表作是44岁时的《多宝塔碑》和46岁时的《东方朔画像赞》。50岁到60岁是颜真卿:书法创作的中期。楷书代表作是54岁时的《鲜于氏离堆记》和56岁时的《赠太保郭敬之庙碑》,标志着颜氏那种刚健雄厚、大气磅礴的独创风格已经形成。这个时期颜真卿还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行书名作,如50岁时的《祭侄季明文稿》和65岁时的《争座位帖》、《刘中使帖》 等。颜真卿在60岁时写成《颜勤礼碑》,标志着他的书法艺术进入了完全成熟的后期。这时期中的名作不胜枚举,如63岁写的《大字麻姑仙坛记》和《大唐中兴颂》,64岁写的《右丞相宋璟碑》和《八关斋会报德记》,68 岁写的《玄靖先生李含光碑》,72岁写的《颜惟贞家庙碑》等等。三个时期完成了具有高度美学价值且影响深广的.“颜体”的创造过程。
东晋以后在书坛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所谓的南派书法,即以王羲之父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一派。而“颜体”的出现,在笔法、结构、布局和墨法各方面都有巨大的突破和创新,在书法史上意义甚巨。传世书迹中比较有名且影响深远的有《颜勤礼碑》、《多宝塔碑》、《颜家庙碑》、《东方朔画像赞》、《自 书告身帖》、《李玄靖碑》、《争座位帖》 、《祭侄文稿》 、《大(小)麻姑仙坛记》、《八关斋会报德记》、《裴将军诗》 、《大唐中兴颂》 、《刘中使贴》 、《蔡明远帖》等,另有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传世。
怀素(公元 725- -785 年)
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出身贫寒,从小出家,经禅之暇,刻苦练习书法。没钱买纸,就在寺庙四周种了许多芭蕉,用肥大的芭蕉叶代纸写字,把住的地方雅称“绿天庵”。他还常用漆盘写字,写了擦,擦了又写,把漆盘都磨穿了。甚至穿的袈裟、使用的器皿也都写完了字再用。他把写秃了的毛笔积累起来,埋在山下,取号“笔冢”。晚游中州,到处求访名师,锲而不舍,终于书法大进,轰动京师。怀素早年楷法钟繇,草法“二王”。中年以后,狂草法张旭,志在新奇无定则,在当时被称为“狂僧”。又因嗜酒如命,醉酣挥洒特妙,又被称为“醉素”。怀素极善草书,一般都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他的草书既有张旭颠狂怪奇的气势,又不乏圆转飞动、空灵剔透的气韵。其书中禅意颇浓,将字写得“字字欲仙, 笔笔欲飞”。《宣和书谱》 评他的草书“字字飞动,元撰之妙宛若有神”。他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草书家。
存世草书墨迹有《论书帖》、《苦笋帖》、《自叙帖》 、《圣母帖》、《食鱼帖》 、《藏真律公帖》 、《千字文》 等。其中《千字文》曾被明代姚绶评论为一字值千金,因而又被称之为“千 金帖”。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 )
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初为缙云令,后历集贤院学士,官至将作少监,人称“李监”。他是大诗人李白的从叔,曾为李白集作序。精研小学,曾刊定《说文》三十卷。李阳冰擅长篆书,醉心小篆达三十年之久。最早取法李斯的《峄山石刻》,后又学《吴季札墓志》,独创一格,终于自成一家。后代学篆书者皆宗之,誉之为李斯以后一人而已。他少年时书法疏瘦,气势上有所不足。暮年笔力淳劲豪骏,誉满天下。时人评论他的篆字字形如虫蚀鸟迹,笔势似风行雨集,险峻像崇山峻岭,誉之为“笔虎”。《述书赋注》 云:“变化开阖, 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识者谓之苍颉后身。他对自己的篆书也颇自负,尝刻一印云: “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李阳冰酷爱刻石,颜真卿所写之碑多请他篆额。
传世书迹有《三坟记》、《城隍庙碑》 、《易谦卦》 、《怡亭铭并序》、《滑台新驿记》 等。此外, 李阳冰对书法理论也颇有造诣,著有《唐翰林禁经》八卷。
钟绍京(生 卒年不详)
字可大,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唐玄宗时官至中书令,封越国公。书学“二王”、褚遂良,工小楷,时号“小钟”(以魏钟繇为 “大钟”)。据宋朱文长《续书断》载,钟绍京“以善书直凤阁。武后时题诸宫殿、明堂,及铭九鼎,皆其笔也”。其书法与薛稷齐名。他酷爱搜存古迹字画,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真迹有数百卷之多。对于他的书法,宋朝曾巩、明朝董其昌、清朝包世臣等,都认为其笔势圆劲,点画精研,有王献之的遗风。
传世书迹有《灵飞经》、《升仙太子碑碑阴题铭》、《遁甲神经》等。
柳公权(公元 778- -865年)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别称有柳师、柳少师、柳東议。元和初年擢进士第,官至太子少师。前后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宜宗、懿宗七朝,享年八十八岁,是书史上的一位高龄书法家。其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使其在世时就享誉颇高,朝野上下无不宗之,甚至名动外夷。柳公权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融入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均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谨,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世称“柳体”。又因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柳公权的传世墨迹较多,以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和行书《兰亭诗》、《蒙诏帖》 等为最著名。
杨凝式(公元873- -954 年)
字景度,号虚白、癸已人、希维居士、关西老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仕唐为秘书郎,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有文辞,善笔札,佯装自晦,时人以“杨风(疯)子”呼之。杨凝式出身官宦世家,虽然在五代均任高官,而实际上很少到任,大半时间都托病隐居,游山玩水,经常咏诗题壁,有时直署本名,有时自称,不一而足,几乎写遍了洛阳一带 的庙宇道观。杨凝式的书法,笔法取之颜、欧,但却变其法,破方为圆,削繁就简,结字善移部位,展蹙生姿,雄道多变。体势纵逸,天真烂漫,姿肆欹斜而又萧散开朗。行距常宽,布白新奇,被人们公认为五代书家第一人。后世董其昌得其笔意。《宜和书谱》 称:“凝式善作字, 尤工颠草,笔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苏东坡称他为“书中豪杰”。黄庭坚诗日:“世人尽学 《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复右军之面目,而神理自得,盖以分作草,故能奇宕也。”明代董其昌得其笔法颇多。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