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草书艺术人物介绍
宋代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朝代,在政治,上、军事上多次失误,使得国力不振,再也没有唐代那种恢宏的气势。表现在书法上是刻帖大兴的时代。早在宋太宗时即购募古先王名臣墨迹,命王著摹刻于禁中(也就是淳化秘阁法帖)。一时翻刻者继起,转刻多次,许多已失去本来面目。再加上士子们为科举取士,常常“趋时贵书”。以重臣,或学官所好。时而蔡襄,时而王安石,时而米芾,因而磨灭了很多士子的艺术个性,在书艺中创造革新就寥寥无几了。从书体角度看,唐朝楷书和草书已达登峰之势,摆在宋人面前的局势是如何另辟途径的问题。宋代有见地的书家选择了最能表现雅兴才情的行书,开始了“宋人尚意”的新天地。代表人物首推“苏、黄、米、蔡”四家。他们大都以行书做为主要书体。对于草书来说,黄米在对前人不同的理解上向着二个方向做过一些有意 义的探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的诗文书画俱佳,是北宋文坛领袖,在书坛上也被尊为“宋四家”之首。苏轼写过许多极有见地的书论,这些书论足以证明他所说的“晓书莫如我”并非妄言。
他的书法以行楷为主,曾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徐浩、李邕、杨凝式诸人,最终以“笔圆而韵胜”自成一格。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的书家,虽说不以草书著称,但也多有染指,曾有《西楼帖》等草书传世。从他临习王羲之的讲堂帖可以看出他写草书也是能手。宋代楷行草俱佳的黄庭坚曾说:“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可见对他推崇之至。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宋史》有传。文章诗词名震于当世,草、行、楷具佳,自成一格。
他的书法是以楷书行书、首先成熟的,所以根据他的学书体会,他认为:“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草书不难工矣!”“今日欲学草书当求智永《千字文》,”从他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草书学习的路线和过程。他的草书是以真书作为基本功的,而开始习草,则是从小草而人大草的,而且是在王羲之传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后才走人了张旭、怀素一路的大草之中。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开始走的是弯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类推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以后经过近三十年的追求,他的草书才慢慢地成熟起来。在这期间他开始是“抖擞俗气不脱”,以后“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书自作草后》)以及在焚道中见到船夫荡桨、群丁拨棹,用笔“乃觉少进",其后观得张旭怀素高闲的墨迹知道了笔法之妙,此时草书才算成熟。
现存黄庭坚的草书共六篇,都是中晚年的成熟之作,其中《花气诗》为独草,其余《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刘禹锡竹枝词》、《杜甫寄贺兰钻诗》、《廉颇蔺相如传》都是大草。
单从他的草书作品来看,他的确完全是张旭怀素高闲一路的传人,只不过他的草书融人了他行楷的基础,写出了独特的面貌。黄庭坚最讲用笔,所谓“字字要有笔”,在这个基础_上又结合宋人写意的特征,所以他的大草一别张旭、怀素暴风骤雨的韵律,而以沉着铿锵的风度书写,统领着字形的欹侧、气韵的连贯。也正由于他的突破有别于以往名家,所以后人对他总是褒贬不一但他在草书发展史上的地位却不容抹煞。
米芾
米芾,字元章,《宋史>有传,历来以“米颠”著称。他的行书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在整个书史中具有显赫的地位,在书论上也有很多惊人之语。
他的草书历来都认为《论草书帖》是他的代表作。这篇书作,不光是一篇极好的草书作品,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草书的看法,以及对唐代的几位著名草书家的评论。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二点:第一,推崇晋风,第二,贬低唐人。对张旭的“变乱古法"持否定态度,所以他是不肯学习狂草书艺的。从他现存的草书作品《评草书帖》《草书四帖》等看,他不愧是:二王的传人,在草法和用笔上都严守晋法,这些作品达到了宋朝小草的最高水平。但是和他大胆突破的行书不同,他的草书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创新上都比不上他的行书,所以在中国草书发展史上,他并没有多少独到之处。但如果把他放人当时的时代来看,在张旭变法以后,世人多以狂草为书写对象,但他们又不像张旭一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而是一味求得狂颠, 一时王派正统书风,有些衰微。特别是在行书大盛的宋代,习草者寥寥。对于草书强调宗晋,使王派草书风范得以宏大,米芾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元朝是少数民族统一中原的国家,中原的文化遭到很大的破坏。虽然元世祖雄才大略,广收文化人才、仁、英、文宗喜文翰,但朝野不重文化的风气还是很重,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书法的群众基础。所以书法和唐宋无法相比,元人不知是对故国的怀念还是对当朝的厌恶,此时书界产生了复古趋势,在草书上稍有成就者有四人: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崾崾和吴镇。
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因为他是宋宗室,人元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所以后人常以他这不光彩的贰臣身世而贬低他的书法艺术,认为他书中有一种“媚态” 。赵孟頫在元朝是书坛领袖人,其地位不亚于宋代的苏轼。一直到明代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都很佩服他。但这倒不是因为他是翰林学士,而是他对晋人书祛的继承。他是书体上的集大成作家,对钟,二王无所不学,而且《石鼓》、《诅楚》隶书都有涉足,于真草、篆、隶、行无所不能。在中国古代书家中像他这样的全能手很少,这一点也确能服人。在草书方面虞集称他“饱十七帖而变成形”,然而今天所见到的他的行草书很少有“变其形”的地方,只是比王羲之《十七帖》写得更加圆熟。在草书上值得一提的倒是他的章草。章草一体自进人唐代以后,因小草、狂草盛行的原因似乎受到冷落,很少有著名书家在此种书体上下功夫,只是在民间潜行。唐代的《月仪帖》和唐人经卷 ,虽说章草精妙,但都出自民间书手。这一书体到了对各种书体都习的赵孟頫,便使章草出现了中兴。他临写过《急就章》一本,这本《急就章》被人评为“高古一路”,实则这种“高古”的说法是站在《阁帖》的立场上进行评论的。总览他的《急就章》全貌,应是中期章草的发展,“今妍”意味也还是较浓的。但在赵孟頫各体书的比较中,也只有他的章草写得最为厚实古朴,即使以后的章草书家在此一点上也无出其右。他的章草在笔法上强调对比,加大了燕尾的比重,带有很强的装钸性,在钩挑之中时见深沉稳健,丽而不飘。这种风格下启了俞和、宋克等章草书家。
鲜于枢
元代早期和赵孟頫齐名人物是鲜于枢。鲜于枢字伯机,大都人(北京) ,他和赵孟頫是朋友,但没得到朝廷重用。草书学二王、 怀素,在用笔上却有一些山野逸气。 线条劲健朴厚,这点和精于技法的赵孟頫不同。《翰林要诀》上曾记载“今代唯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瞑且伸臂日:胆!胆!胆!’”早岁偶见野外二人挽车行于泥泞中,由此悟得了用笔方法。从这二条记载中我们便可体会到他草书中劲健之味的由来。他的草书代表作是《论书书帖》,在《论书书帖》中可以看到怀素和晋人的影子,但却也有“行于泥泞而奋力与之争”的自我特色。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人。
吴镇是画家,善画竹。其为人“抗简孤洁,自高标表",在元朝隐居不仕。《心经》是他的草书代表作。观其风貌有画家意昧,用笔苍老,墨法变化极大,浓则出现涨墨,少则数字枯笔。这种变化在明末王铎书作中常见,但这种墨色处理,在草书史上吴镇可算先驱了,这种变化的出现与他善画是不可分的,有人比喻他的草书如老梅风竹,《心经》的线条处理的确有这些趣味。他的草书得之怀素,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说他“书作藏真笔法,古雅有余”,这里的古雅多是指他的线条深沉,但如果从整章效果来看,则字势内敛,没有怀素狂草的开张。
康里崾崾,字子山。新疆人,曾做过翰林学士承旨●他是一个十分用功的书家,传说他善于悬腕,曾日书三万字而不倦,因而名重一时。他的草书得之二王,解缙说他:“子山书如雄剑依天,长虹驾海"。草书代表作《渔父辞》 ,写得气雄韵长,线条刚劲,不失元代小草的上乘之作。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