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墨客网 书画杂谈
书画 > 书画杂谈 >

从“没有想到”想到的---书法兰亭奖

备受关注的第五届中国于4月21日在“兰亭”所在地浙江绍兴举行,据说,当日有不少“追星族”和“围观族”从各地赶去,给那幽静的“兰亭”增添了一份喜悦的气氛。笔者因为工作关系,只能利用双休日去观看了。

那天, 与朋友一块从虹桥火车站乘高铁去了绍兴。可是,让笔者没有想到的是绍兴火车北站离绍兴市区还有10公里左右。朋友说先打的去绍兴博物馆看看再去“兰亭”,花了30块钱我们到了博物馆,观看了博物馆藏品和《守望故乡一绍兴中青年书法十人展》。然后,向路人打听“兰亭”还远吗?一小伙说,不远!打的20块钱就到了。呵!到了“兰亭”更让笔者没有想到的“兰亭书法博物馆”设在景区里面,您要观看展览还须购买门票。没办法!这么远的地方都跑来了,这40块钱一张门票还把人给拦住了?朋友说:钱不是问题,俺就是“任性”!一句话,搞得大家哈哈大笑。

走进兰亭书法博物馆,又让笔者没有想到前来参观的人这么少?朋友说,这才是观展的好环境:清静!呵呵!

从“没有想到”想到的---书法兰亭奖

当然,让笔者 最没有想到的事,还是本届兰亭奖出现的一些新举措,它与往届比较有了不小的改进。如果要找一个当下的“热词”,那就是“新常态”。其实,说“新常态”也并非“跟风”所造,而是事实。中国书协从去年起可以说就进入了“换挡期",尤其是“国展”开始了“降温”。比如,从过去年举办20至30个展览降为了10个左右的展览: ;从有的展览人展数“500制”降为了“200制”等等。本届兰亭奖也如此,笔者以为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简化了开幕式,开幕式和展览现场布置简洁,对出席开幕式的专家学者和获奖作者以及有关人员在吃住行,上都按照国家财务有关规定对待。二是兰亭奖有关评审机制作了大幅调整。其一增加了复议制度。对有争议的稿件或遇到未可预料的情况可进行再次评审表决。其二规定了回避制度。中国书协的专职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不担任评委,不参人投票。评委在涉及亲属,学生等的作品时,要主动提出并回避。在获奖提名上,评委除不能提名亲属.学生的作品外,还不能提名本省市作者的作品。其三对各奖项明确“硬杠杠”。终身成就奖的艺术家年龄须在75周岁以上,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代表人物。艺术奖推举50岁以上,在书法篆刻创作或书学研究等领域具有相当成就和广泛影响的书法名家。理论奖重点考量参评专著及论文的学术价值、研究深度和社会影响。对佳作奖增加了审读作品环节,取得佳作奖候选作品的作者一律采取现场测试,对投稿作品在形式上过度拼贴.装饰做旧故意涂抹等作为淘汰的因素之一。有时,笔者在想,“国展”怎么与当"下经济领域有那样的相似,经济领域是由高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国展"频率也在由“高增速“开始趋向缓速运转。

在这里,笔者要为中国书协步入“新常态”点个赞!不过,真正要适应“新常态"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还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措施给予保障,方能让“国展"更趋于合理区间。对“兰亭奖”笔者觉得有的措施还需要不断升级和完善,比如,兰亭奖的艺术奖作者的年龄问题,虽在本次评审中有人建议申报年龄应该提高到55岁或60岁,说明在评审前有考虑不周的问题。至于理论奖作者是否也可以进行现场书法或篆刻创作的测试,因为作为书法理论家应该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了。另外,评审把篆书、篆刻、刻字三个专业放在一个组是否安当?每个评审组有多少人组成比较合适等,这些可能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大家知道,书法有别于其它文化产品,它需要原创力,更需要一种有厚积薄发的精神。前些年,“国展”可谓似繁花满眼,令人应接不暇,加之“书坛”出现一些奇谈怪事,的确,消解了书法的神圣底色。频繁展览难免使“国展”的质量递减,同时也滋生出各种问题,比如“东道主现象”,以及“枪手”模仿、千篇一律等现象。展览量多质低,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如今,“国展”进人“新常态”,体现了对书法发展的明智选择,也可以让书法家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沉淀。

“国展”进入“新常态”,笔者认为,这或许是中国书协一种自觉,自警、自强.自信的体现,这是在必须状态下体现的一种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尊重,这是在应该状态下体现的一种对艺术价值的坚守。回眸也罢!远望也罢!“新常态”已全方位地迫近社会的方方面面,即将举办的十一届"国展”也再次印证“新常态”。作为书家们应该有一种气质和风度,正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提升适应能力,在“新常态”下提升创作能力,努力塑造自己在书法艺术创作上一种积极、向上、沉稳、乐观的“新常态”。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

推荐阅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