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书体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书体,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魏晋时期的杨泉在《草书赋》中说:“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这种赞叹不是没有道理的。草书在草创之初,应该是为了书写的便利,但是,它在法度完备之后,艺术表现力的优势渐渐取代了实用的便捷,成为人们醉心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在东汉时期就开始了。东汉中期的大书法家崔瑗写了一篇《草书势》,对草书之美大加赞赏,这篇文章是古代最早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献,而这第一篇书法理论文献恰恰是针对草书而发的。这说明随着草书的逐渐成熟,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汉字书写的艺术性。
在汉字的各种字体中,草书是第一种真正激发人们艺术创造力的书体。东汉末期赵查的《非草书》记载了当时人们对草书的热情:“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摊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如果没有赵壹的记述,我们很难相信,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一批读书人,把学习草书当成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来从事其热情之高,让现在的书法爱好者也自愧弗如。从赵壹的描述中可见当时人对草书的痴迷程度。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不奇怪的,草书本来是为了实用的需要,将隶书形体加以简化,便于书写的快捷,以应付日常书写的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印刷术的发明,草书渐渐从实用领域超越出来,成为抒发才情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汉字的几种书体中,草书尽管逐渐脱离了实用,但却极大限度地发展了它的艺术性。草书,尤其是今草,在所有的字体中,它是离实用最远的艺术形式。草书点画形态最为丰富,多变的笔法所产生的点画,随势而生,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具有极强的物象暗示;而使转、牵连所产生的飘忽不定的线条,往往更具有时间的流动性,这种节奏感很容易使人想到它与音乐的相似;而空间的大开大合变化给人们的视觉提供了极高的审美愉悦,这一点与绘画近似。用“无声之音,无形之象”(张怀瓘《书议》)来形容草书最为合适。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比较了草书与楷书在审美感受上的差别,他说:“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书议》)这表明,草书具有飞动之势,还具有表现自然界生生不息节律的功能。
前人曾经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草书中的意象形态,崔瑗《草书势》说:“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跂鸟時,志在飞移;狡免暴骇,将奔未驰。或黝黯,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枝。绝笔收势,余蜒纠结,若杜伯捷毒,看隙缘,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崔瑗从草书的体态中看(欣赏)到了许多事物的形态:草字的姿态似猛兽、受惊吓的野免将要奔驰,鸷鸟将要飞腾;有些字态又似连珠一般,似断还连,不绝如缕;有些笔画似鸣蝉抓住枯枝,而每当收笔之时,就如同蝎子遇到天敌,亮出它那致命的毒刺;又同毒蛇进入洞中,见尾不见首。从整篇看,就像高峰林立,壁垒森严,悬崖将崩,瀑布轰鸣。可见草书具有“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功能。
草书不但具有反映自然万象的功能,还具有表现书写者情感的功能。古代书法理论家很早就有人意识到了草书在表现情感方面的作用。张怀瓘说“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书议》)。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可见草书艺术的魅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表现书写者情感,并不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能从作品中找到明确的情感内涵,比如说文学一类的语言艺术能将人类的具体的、微妙的情感传达给读者,绘画、舞蹈等造型艺术通过人物的某种表情、情境等也可以将人的喜、怒、哀、乐传达出来草书这种形式在表达明确的情感上应该说是不具备上述艺术形式的功能的,书法的艺术元素没有与人类情感形成明确的一-对应关系。书法元素只有一些笔画、线条,构成文字,它有一定的姿态,但这还不足以说明具备表现情感的作用。
关注微信号:雅墨客书法讯息应有尽有